陵〈名〉
(形声。从阜,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。夌声。本义:大土山)
同本义
陵,大阜也。--说文》
如山如阜,如冈如陵。--《诗·小雅·天保》
殽有二陵焉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陵阜陆墐。--《国语·齐语》
鸿渐于陵。--《易·渐卦》
古陵蔚起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
循陵而走。
又如:陵谷(山岭和深谷);陵谷变迁(高山深谷变换位置。比喻世事变化);陵丘(后高前低平的大丘);陵居(居住在高陵地区);陵隰(山陵和低湿之地);陵阿(山陵);陵衍(高而广的丘陵地)
引申指帝王陵墓
乐游原上望昭陵。--杜牧《将赴吴兴登乐游原》
乃强起扶杖,执图诣寺后,有古陵蔚起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举一滴可包陵谷。--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又如:其南陵,其北陵;陵屋(帝王墓地的建筑);陵田(陵墓旁的田地);陵表(墓碑;墓表);陵户(看守帝王陵墓的人);陵寝;陵庙
山,山头;
故用兵之法,高陵勿向。--《孙子·军争》
山无陵,江水为竭。--《乐府诗集·鼓吹曲辞一》
姓。如:陵尹(复姓)
陵〈动〉
升,登
陵重巘。--张衡《西京赋》
又如:陵云(升上云霄。比喻超尘绝俗或神仙的境界);陵霄(升上云霄。比喻志气高远。通凌云)
超越,逾越
陵水经地。--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又如:陵忽(超越;欺侮);陵架(超越其上);陵越(超越。也作凌越);凌迈(超越)
欺侮;欺压
在上位,不陵下。--《礼记》
为巡缴所陵。--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
见陵之耻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修成子仲骄恣陵折,吏民皆患苦之。--《加急记·外戚世家》
又如:陵折(欺压,折辱);陵虐(欺侮虐待。也作凌虐);陵侮(欺侮)
日渐衰微
帝王之道,日以陵夷。--《汉书·成帝纪》
又如:陵夷(渐次衰颓。同陵迟);陵弛(渐次衰颓、废弛)
黎〈形〉
(形声。从黍,利省声。本义:黍胶。以黍米制成。古代用以粘履)
假借为“齐”。众多,数目很多
民靡有黎,具祸以烬。--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
黎,众也。--《尔雅》
黎民于变时雍。--《书·尧典》。传:“众也。”
以能保我子孙黎民。--《礼记·大学》。注:“众也。”
觉悟黎烝。--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。注:“黎烝,众庶也。”
黎民不饥不寒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。又如:黎庶(民众;百姓);黎氓(黎民,人民);黎甿(黎民,人民);黎首(黎民·黔首)
颜色黑中带黄x;
土青曰黎。似黎草色也。则谓借为藜。--《释名》
今王播弃黎老。--《国语·吴语》。注:“东棃寿征也。”
厥土青黎。--《书·禹贡》
面目黎黑。--司马迁《史记》
老,年纪大。通“梨”、“耆”
黎,老也。--《方言十二》
又如:黎老(老人)
黎〈动〉
粘。古时用黍米打糨子,用来粘鞋子
古人作履,粘以黍米,谓之黎。--宋·罗愿《尔雅翼》
比及,等到;;
黎明,围宛城三匝。--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
黎〈名〉
古诸侯国名,在今山西黎城,一说在今长治西南
黎侯寓于卫。--《诗·邶风·式微》
少数民族名,住在海南岛。如:黎弓(黎族人所使用的弓箭);黎单(黎族人所织青红相间的木棉布)
姓
黎民
;庶民,人民
黎明
;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
沛公乃夜引兵还。黎明,围宛城三匝。--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。司马贞索隐:“黎,犹比也,谓比至天明也。”
黎明即起,洒扫庭除。--朱伯庐《治家格言》
黎庶
;众民,民众
黎元
;百姓;民众
黎园
唐皇宫内教练伎人的教坊中
黎园弟子白发新,椒房阿监青娥老。--白居易《长恨歌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