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<名>
(会意。从宀,从寸。宀表示房屋;寸是法度。合起来表示掌管法度。本义:官吏的职责,职守)
同本义;
守,官守也。从门,寺府之事也。--《说文》。寺,廷也;府,文书藏也。
五载一巡守。--《书·舜典》
王巡虢守。--《左传·二十一年》
均地守。--《周礼均人》。注:“地守,衡虞之属。”
纠其守。--《周礼·内宰》。注:“宿卫者。”
虽守者益。--《荀子·王制》。注:“谓地也。”
官司之守,非君所及也。--《左传·隐公五年》
我无官守,我无言责也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节操;操守
妾为情缘,葳蕤之质,一朝失守。--《聊斋志异》
秦代郡的长官名,汉代更名太守。后时作州、府地方长官的省称。被委任在某一方或某一区域负责实施法律或管理的政府主要官员
守者,秦置也。秦兼天下,置三川守。伊、河、洛也。--蔡邕《独断》
袁有守多惠政,民甚爱之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又如:郡守;吴起为河西守
州郡地方政府所在地
维梁之西,其蔽曰某山,某守曰兴州。--唐·柳宗元《兴州江运记》
原则,规范,准则。如:有为存守;喜之以验其守
守<动>
遵守;奉行;;
故治国无法则乱,守法而弗变则悖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荆州守文,岂能作意表行事。--《世说新语·识鉴》
某亦守法,与公甚相得也。--明·崔铣《记王忠肃公翱三事》
又如:守官箴(遵守为官之准则);守古(遵守古训);守数(恪守法规)
坚持,保持;保守;
守成上文,遭祸右武,未有易此者也。--《汉书·公孙弘传》
村南有夫妇守贫者,织纺井臼,估读勤苦,幸获名成。--清·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田横,齐之壮士,犹守义不辱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守一(执一,专一);守经(固守经典之义);守常(遵循惯例,固守常法);守义(固守义理,笃守正道);守孀(守寡。孀:寡妇);守着老一套;因循守旧;守恶(坚持邪恶);守求(坚持索求);守故(守旧;保持原状);守成(继承和保持前人已有的成就和业绩);守阙(承继皇位);守真(保持真元;保持本性);守拙(以拙自安,不愿做官。拙:拙于应付世务)
看守,看管
汤为儿守舍。--《史记·张汤传》
如今我抬举你,去替那老军来守天王堂。--《水浒传》
后汉使复至匈奴,常惠请其守者与俱,得夜见汉使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又如:守钱虏(守财奴;财多而吝啬者);守喜婆(接生婆);守生(守候接生);守梓(守灵);守庚申(在庚申日吃斋、静坐不眠);守制读礼(守丧并阅读有关丧祭的礼书)
保卫;防守,与“攻”相对
俾守我王。--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
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。--《资治通鉴》
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又如:守把(把守;掌握);守备(明清所设武官名称,负责城堡守卫及营房粮饷等事);守政(关于防守的事务);守口(把守关口);守要(把守要隘);守境(守卫边境);守舍(看守门户)
掌管
地广,民众,万物多,故分五官而守之。--《商君书》
收捕
昭应闻此,必劝楚王益兵守雍氏。--《战国策》
依靠;依傍。如:守亲(指新婚夫妇婚后一个月须在新房里,时常厮守)
请求
数守大将军光,为丁外人求侯。--《汉书》
守侯;守护
去来江口守空船,绕船月明江水寒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。--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做郡的知州
滕子京谪守巴陵郡。--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则<名>
(会意。金文从鼎,从刀。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,以便让人遵守。本义:准则,法则)
同本义;;;
则,等画物也。--《说文》
则,法也;则,常也。--《尔雅》
根天地之气,寒暑之和,水土之性,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,虽不甚多,皆均有焉,而未尝变也,谓之则。--《管子·七法》
均守平则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
法则以驭其官。--《周礼·太宰》
掌则以逆都鄙之治。--《周礼·太史》。注:“亦法也。”
有物有则。--《诗·大雅·庶民》
天不变其常,地不易其则。--《管子·形势》
又如:则天(以天为法,治理天下);则度(法度);则效(则象。效法)
等级(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)
《坤》作坠势,高下九则。--《汉书·叙传下》。颜师古注引刘德曰:“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。”
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300。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,为子男封邑
标准权衡器
王者制事、立法、物度、轨则,壹禀于六律。--《史记》
榜样x。如:以身作则
则<动>
划分等级
咸则三壤,成赋中邦。--《书·禹贡》
仿效,效法;。如:则先烈之言行
做,作
众人听了,吓得不敢则声。--《红楼梦》
则<连>
正相反
则无可用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则又望其真。--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又如:人皆好名,我则不然;则不(不但,不止)
表示相反或对照
则耻师焉。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又如:今则不然
表示平列关系
则桃李冬实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则桃李夏荣。
表示假设,相当于“若”、“如果”
今则来,沛公恐不得有此。--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
虽然,表示让步关系
元帅此计好则好,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。--《隔江斗智》
则<副>
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,相当于“就”
非死,则徙尔。--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则明月斜挂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则绿草如茵。
则人物必有概范。--蔡元培《图画》
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,有因果、条件关系,相当于“即”、“便”
则难者亦易矣。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则易者亦难矣。
则治之如所言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,或即将如此,相当于“就”、“将”
文不能取胜,则歃血于华屋之下。(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。歃血,是古代订盟的仪式,取牲血盛于盘中,以口微微吸吞,以示守信。华屋,漂亮的堂宇,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。)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表示范围,相当于“仅”、“只”
口耳之间则四寸耳,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?--《荀子》
又如:则除(唯有,只有);则索(只好;须得);则情(只好管);则故(只管,只顾)
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。可译为“都”、“已经”、“原来”
客则鼾睡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则学校大备。--蔡元培《图画》
表示让步,可译为“倒”、“倒是”;
则名微而众寡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则<量>
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,相当于“章”、“条”。如:新闻一则;寓言四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