松<名>
(形声。从木,公声。本义:松科植物的总称)同本义
松,松木也。--《说文》
山有乔松。--《诗·郑风·山有扶苏》
如松茂矣。--《诗·小雅·斯干》
出户望南山,松生石上,剑在其背。--《搜神记·干将莫邪》
一般为常绿乔木,很少为灌木,树皮多为鳞片状,叶子针形,花单性,雌雄同株,结球果,卵圆形或圆锥形,有木质的鳞片,木材和树脂都可利用。又如:松塔;松涛;松针;松脂;松亭(旁边有松树的亭子);松活(以松柏的枝叶扎成人、鹤、鹿、亭等形状,作为冥器,叫做松活);松肪(松脂);松扇(用柔嫩松皮制成的一种古扇);松钗(松树的枝叶);松腴(松脂);松花绿(亦作“松花”、“松绿”。偏黑的深绿色,墨绿);松篁(松树与竹子)
松<形>
发乱;乱发貌
首蓬松以半散,支棘瘠而枯踈。--唐·陆龟蒙《自怜赋》
不紧;
蜂须蝉翅薄松松,浮动搔头似有风。--唐·王建《宫词》
又如:松宽(亦作宽松。使行动有较大的自由,放松);松松爽爽(轻松爽快);松怠怠(赖散的样子);松通(宽松,放宽)
不坚实;。如:松脆;这点心松脆可口
经济宽裕。如:“手头松”;松通(舒散,流通,宽裕)
不中用
有这等一个松驸马。--明·汤显祖《南柯记》
慢。围棋术语
松,慢也。棋家取其玲珑透空,疏而不漏之谓也。--宋·徐铉《围棋义例》
松<名>
瘦肉做成的绒状或碎末状的食品。如:肉松;鱼松;鸡松
松<动>
使松弛。如:松松螺丝;松帆
里<名>
(会意。从衣,里声。本义:衣服的里层)
同本义
裏,衣内也。--《说文》。衣外曰表。
襦在裏也。--《谷梁传·宣公九年》注
不罹于裏。--《诗·小雅·小弁》
绿衣黄里。--《诗·邶风·绿衣》
又如:里衣(内衣,汗衫。指贴身的衣报);里外发烧(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)
内,中。与外相反
裏急暴痛。--《素问·至真要大论》
肉里之脉。--《素问·刺腰痛篇》
约定今夜放火,里应外合。--《三国演义》
又如:里向(靠里边的;里面);里势(里面);里勾外连(内外勾结);里头大叔(里头,指宫内。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);里牵绵(指饮酒下肚时,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)
时候
妾身年少里,父母俱倾弃。--宋·佚名《张协状元》
附在“这”、“那”、“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;位置;处所“这”、“那”、“哪”
我这里凭阑望,母亲那里倚门悲。--郑德辉《玉粲登楼》
又如:这里,那里;哪里;省里;县里
里〈名〉
(会意。从土,从田。从“田”,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。本义:里弄;街巷)
同本义;
里,居也。--《说文》
里,邑也。--《尔雅》。李注:“居之邑也。”
里尻也。--《广雅》
在野曰庐,在邑曰里。--《汉书·食货志》
于蹶之里。--《诗·大雅·韩奕》
赋里以人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。注:“廛也。”
以里听者,禄之以里。--《吕氏春秋·怀宠》。注:“闾也。”
河洛为王之里。--左思《蜀都赋》。注:“居也。”
匪仁里其焉宅兮。--张衡《思玄赋》。注:“里宅皆居也。”
将仲子兮,无逾我里。--《诗·郑风·将仲子》
既行,及里门,门扃未发。--沈既济《任氏传》
又如:里门(乡里的门。古代聚族列里以居,里有里门);里闬(即里门,乡里);里闾(里门,乡里)
古代一种居民组织,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
八家为邻,三邻为朋,三朋为里。--《尚书大传》
古者七十二家为里。--《论语·譔考文》
一里八十户。--《公羊传·宣公十五年》
百家为里。--《管子·度地》
广三百步、长三百步为一里。--《韩诗外传》
择其贤民,使为里君。--《管子·小匡》
又如:里长(主管一里的人。古时五里为邻,五邻为里);里尹(里长,里中的长官。即里正);里正图董(乡长、里长一类的人物);里吏(即里尹、里正、里胥)
乡里;家乡;故乡;
三老、官属、豪长者、里父老皆会。--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
黯耻为令,病归田里。--《史记·汲郑列传》
暧暧远人村,依依墟里烟。--陶潜《归园田居》
割慈忍爱,离邦去里。--江淹《别赋》
又如:里籍(籍贯);里豪(乡里中豪强的人);里妪(乡村妇女);里门(故里;故乡)
量词。长度单位,
于三十里。--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
又如:华里(市里的旧称);里数;里程;里堠(记里程的土堆)
通“理”。地理
通于沟渠,修堤防,树五谷,通于地里者也。--《说苑·臣术》
里〈动〉
居住
在壄曰庐,在邑曰里。--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
悠悠我里。--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
军社之所里。--《周礼·夏官·量人》
里仁而美。--《论语·里仁》
又如:里布(古代的土地税。里,居也;布,钱也);里舍(私人住宅;同乡里人);里仁(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;与仁人为邻)
谓计算路程。如:里程碑(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)
通“理”。治理;;;
乃里西土之数。--《穆天子传》
里<形〉
通“悝”。忧伤;
悠悠我里,亦孔之痗。--《诗·小雅·十月之交》
里〈语尾助词〉
同“哩”
正旦云梅香,你看奶奶做什么里?梅香云奶奶看经哩。--元·关汉卿《金线池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