训<动>
(形声。从言,川声。本义:教育,教导)
同本义;;
训,说教也。--《说文》
大训。--《书·顾命》
告之训典。--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
是为明训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。注:“教也。”
务材训农,通商惠工。--《左传·闵公二年》
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,素不闻诗书之训。--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训俭示康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又如:训蒙(在私塾教授小学生);训蒙教授(教幼童的私塾先生);训人(负责教育的官员或师长);训章(训示规范)
解说,注释。用通俗的话解释词语的意义x
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,况文烦富,行于世者,失其旨要,故撰为《略解》焉。--三国魏·曹操《孙子》序
又如:训故(同训诂);训义(解释文字的意义);训解(训释解说);训传(训解经义)
训练;讲习;
有智略,能训治军旅。--宋·王安石《举渭川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》
又如:训戎(训练军旅);训治(训练整治)
顺从;归顺
四方其训之。--《诗·大雅·抑》
于帝其训,又,是训是行。--《书·洪范》
取名
后志存小字,不训法名者,遵慈母之意也。--宋·赞宁《宋高僧传》
训<名>
典式、法则;。如:训令;训典(古圣王的典籍);训格(教训,规范);训范(足可为法的规范、典范)
尤指可作为法则的话或座右铭。如:训诰(训教导之辞;诰,指诏书或告诫之文)
解说的词语;。如《尔雅·释训》
承<动>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跽跪着的人,下面象两只手。合起来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。本义:捧着)
;;
承,奉也。受也。--《说文》
女承筐无实。--《易·归妹》。虞注:“自下受上称承。”
承筐是将。--《诗·小雅·鹿鸣》
下有红光动摇承之,或曰,此东海也。--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外有八龙,首衔铜丸,下有蟾蜍,张口承之。--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又如:承印(捧印);承萼(指物件承托的联结部分);承盘(托盘)
继承
朱明未承夜兮。--《楚辞·招魂》。注:“续也。”
承致多福无疆于女孝孙。--《仪礼·少牢礼》。注:“犹传也。”
吾本寒家,世以清白相承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又如:承袭(继承);承家(承继家业);承授(承继传受)
接受;承受;;;
若不足而不承。--《庄子·大宗师》
士于大夫承贺。--《礼记·王藻》
又如:承派(接受委派);承教(谦词。接受教诲);承做(接受加工);承命(受命)
奉承。如:承附(奉承附和);承旨(逢迎意旨);承志(迎合意旨;继承大志)
承担,担负;担当。如:承造(负责建造);承局(包办各项事务的人;衙门中的差人)
秉承。如:承制(奉旨);承荷(秉承);承运(秉受天命)
招认'。如:承招(认罪招供);承抵(认罪抵命);承伏(认罪)
侍奉。如:承欢(承色。侍奉父母,使之高兴);承应(侍候,伺候;妓女、艺人应宫庭或官府之召表演侍奉)
承<名>
指某些起承载作用的物件,或指某些物件起承载作用的部分。如:石承;轴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