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<副>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象花蒂的子房,下面象花蕊下垂形。①本义:萼足。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:“常棣之花,鄂不韡。”郑笺:“承华者曰鄂。”②副词。不。《荀子》: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。”)
用在动词、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,表示否定,
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老妇不闻也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被驱不异犬与鸡。--唐·杜甫《兵车行》
后遂不复至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又如:不会;不大;不一定;不古(不古朴。意指社会风气衰落、败坏);不勾(不消;不够;不到);不才(没有才能。自称的谦词;不成才);不才之事(不好的事情)
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…。如:不男不女;不明不白;不知不觉
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。如:不问而知;不寒而栗;不翼而飞
作为虚词,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。如:视而不见、听而不闻
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,前面常加“什么”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)。如:道理不道理,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
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
不以累臣衅鼓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又如:不客气,不客气;不谢,不谢
用在动词后,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x。如:我呆不下去了;吃不了;办不到
单用,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。如:他知道吧?不,他不知道;别提那件事。不,我要提
用在句末,构成问句。如:不知小何在家不?;奶奶说的对不?
<古>
同“否”
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,或师焉,或不焉。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与不?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不<助>
用来加强语气。如:好不吓人;不几(岂不是)
用来调整音节
徒御不惊,大庖不盈。--《诗·小雅》。毛传:“不惊,惊也;不盈,盈也。”
不<形>
通“丕”。大;
不显不承,无射于人斯。--《诗·周颂·清庙》
不有而丑天地,非天子之事也。--《管子·侈靡》
道其本,至也。至不至无。--《管子·心术》
注意:“不”字在第四声(去声)字前念第二声(阳平),如“不必”;“不是”。本词典为方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不”字,都注第四声
染<动>
(形声。从水,杂声。一说从木、从水、从九。会意。古染料多来源于植物,故从木;染料须加工成液体,故从水;染须反复进行,故从九。本义:使布帛等物着色)
同本义
染,以缯为色也。--《说文》
掌染草。--《周礼·序官》。注:“兰?象斗之属,掌染草,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。”
又如:染博士(染色的工匠);染服(僧侣所穿的缁衣。因缁衣由黑色染成,故称);染户(操染色业的人家);染茜(染成大红色);染采(将织物染成彩色);染事(染色的事务);染网(用牲畜血等染网);一股暖流染红了她的两颊;染指甲;染头发
传染,感染
此所以染者众也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染疾(患病);染渍(感染,传染);染惹(感染,沾上);染恙(染病,传染);染薰(沾染香气);染上了流感
渲染。如:染写(渲染描绘);染渲(用水墨或淡彩烘染画面);染画(绘画);染削(润色削减);染翰(以笔蘸墨);染毫(濡墨挥笔)
熏染;影响
舜染于许由、伯阳。--《吕氏春秋·当染》
渐染砥砺,几乎道真。--柳宗元《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》
又如:染尚(濡染崇尚);染化(薰陶教化);染神乱志(思想受到迷惑扰乱);染风习俗(受风俗影响而有所习染);染丝之变(比喻受环境影响而变得不同);染惑(外物的影响和迷惑);染上不良习惯;染习(习染)
污染,沾染
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。--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又如:染染手儿(沾点光);染戕(血染戈矛);染洁(操行受到污染);染痘
在书法时落笔。如:染毫(染翰。沾笔书写)
连累;牵连。如:染逮(沾污连累);染涉(参与,涉足);染累(染逮。牵连,连累);染惹(沾染;牵扯)
染<名>
豆豉酱
于是具染而已。--《吕氏春秋》。高诱注:“染,豉酱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