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<动>
(会意。象艸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:出,生出,滋长)
同本义
之,出也。象艸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:“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;
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之虚所卖之。(“虚”同“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到);之官(上任;前往任所);之国(前往封地);之适(前往)
之<代>
指示人或事物,相当于“这个”“那个”;
宣王说之。(之:指南郭处士来吹竽。)--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
虎因喜,计之曰。(之:这,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。)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当分明记之。(之:指共读情景。)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。(之:代词,指天下事。)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较之中学时代;因之,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
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,相当于他、她、它、他们;;;;
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,遇之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又
蹇叔哭之。
巫医乐师百工之人。(“之”是指示代词,指代“巫医乐师百工”。)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又如:取而代之;战而胜之;为之感叹;使之顺利发展;与之见面
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其”、“他的”、“其他的”;;
纣王令推上法场,斩之老母。--《武王伐纣平话》
之<助>
的
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
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开火者,军中发枪之号也。
又如:钟鼓之声;一家之长;原因之一;夫子之文章
用于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
吾见师之出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
口之于味,有同耆也。--《孟子》
之<形>
具有字母的形状的,“之”字形。如:之江(江流曲折如“之”字者);之字路(曲折如“之”字形的路)
政<动>
(会意兼形声。从攴从正,正亦声。攴敲击。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。“正”是光明正大。本义:匡正)
同本义
政,正也。--《说文》
政者,有所改更匡正。--《论语·有政》马注
必从上之政下。--《墨子·天志上》
俚句戏呈伯母大人粲政。--清·秋瑾《致琴文书》
又如:正己
主持政事
盖善政者,视俗而施教,察失而立防,威德更兴,文武迭用。--《后汉书》
又如:政本(为政的根本);政主(执政者);政官(掌管军政的官员);政术(施政的方法);政要(施政要领);政理(为政之道);政路(为政的途径)
政<名>
政治;政事;
其政不获。--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。释文:“政,政教也。”
使帅其属而掌邦政。--《周礼·夏官》
荆国之为政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论厚薄为之政。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
上下肃然,称为政理。--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元政紊弛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言时政者。--清·张廷玉《明史》
沽名乱政。
又如:政化(政治和教化);政地(处理政事的地方);政争(政治斗争);政役(政事役使);政拙(拙于政事);政制(政治制度);政俗(政治与风俗)
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。如:民政;邮政;财政
指家庭或团体的事务。如:家政;校政
政策;法令;;
先王之政。--宋·王安石《答司马谏议书》
袁有守多惠政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又如:政刑(政令和刑罚);政典(政策和制度);政条(政令);政道(施政的方略)
官长;主事者
政诸侯。--《墨子·非命上》
以为大政。--《左传·昭公十五年》
周公作立政。--《书·立政》
又如:学政;盐政
旧说做官一任为一政。如:历官七政
政权
州吁果杀其君而夺之政。--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下》
策略其次伐兵,下政攻城。--《孙子》
朝廷;政府机关;
在其政府,与韩琦同心辅政。--脱脱《宋史》
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