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<动>
(会意。小篆字形。象器皿中有水漫出。从皿,从水。“水”已隶变。本义:“溢”的本字。水漫出)
同本义
益,饶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从水,浮于四,会意。字亦作溢。
引申为水涨
澭水暴益。--《吕氏春秋》
在某些方面增加(如体积、数量、程度等)
损益,盛衰之始也。--《易·杂卦传》
人或益之,人或损之,胡可得而法?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有所广益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斟酌损益。
大有所益。--《资治通鉴·汉纪》
又如:增益;延年益寿;益甲(增兵);益兵(增加兵力);益封(增加封邑);益军(益兵);益损(增减;兴革);益算(增加岁数);益赋(增加赋税)
助;补助
与我齐者,吾不与处,无益我者也。--《吕氏春秋·贵当》
扩大,加大x
民众城小,则益城。--《谷梁传》
益<形>
有益,有利。如:益鸟
富裕
其家必日益。--《吕氏春秋·贵当》
骄傲自满-
有貌愿而益,有长若不肖。--《庄子》
益<副>
更加
君之疾在肌肤,不治将益深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如水益深,如火益热。--《孟子》
益狎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香远益清。--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敌行益还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又如:精益求精;益用伤悼(更加悲伤);益复(更加;越发);益发(更加,越发)
渐渐;
益习其怕,又近出前后(习,熟悉,习惯)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益<名>
任何一种好处或利益;;--跟“害”相对
谦得益。--宋·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·序》
无益吾事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有益于身。--清·刘开《问说》
取善之益。
又如:受益不浅
州名。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约当今四川省折多山,云南省怒山、哀牢山以东,甘肃省武都、两当,陕西省秦岭以南,湖北省郧县、保康西北,贵州省除东边以外地区
燎〈名〉
放在地上的火炬,大火把
夜未央,庭燎之光。--《诗·小雅·庭燎》。疏:“庭燎者,树之于庭,燎之为明,是烛之大者。“
火在地曰燎,执之曰烛。--《仪礼·士丧礼》注
又如:燎火(火炬);燎炬(火把);燎烛(烛炬)
燎〈动〉
烫。如:燎浆泡
燎〈动〉
(形声。从火,尞声。本义:放火焚烧草木)
同本义
燎,放火也。--《说文》
燎,烧田也。--《一切经音义》引《说文》
燎,烧也。--《广雅》
若火之燎于原。--《书·洛诰》
燎京薪。--张衡《西京赋》
燎之方扬,宁或灭之?--《诗·小雅·正月》
又如:星火燎原。又指放火烧田除草。如:燎荒;燎野(放火烧田;火烧原野)。泛指延烧;烧
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,其犹可扑灭?--《书·盘庚上》
又如:燎火(延烧着的火);燎草儿(到祖坟上烧纸)
烤炙,烘干,烘烤;
疑以火自燎。--《汉书·王莽传》
光武对灶燎衣。--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
被火焰烧焦
发一灯可燎阿房。--唐·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如:燎眉(火烧眉毛。比喻情况急迫);燎发;燎毛
用同“憭”。明白;明了
佼人燎兮。--《诗·陈风·月出》
又如:燎悟(明了,领悟);燎彻(了解透彻);燎燎(明显);燎亮(明白)
燎〈动〉
照明
桓公虽不言,若暗夜而烛燎也。--《吕氏春秋·精谕》
夜猎
昔有司原氏者,燎猎中野。--《潜夫论》
又如:燎猎
假借为“尞”。烧柴祭天
及百祀之新燎。--《吕氏春秋·季冬》。注:“燎者,积聚柴薪,置璧与牲于上而燎之。升其烟气。”
民所燎矣。--《诗·大雅·旱麓》。释文:“柴祭天也。”
休之以燎。--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。注:“祭天也。”
燎祭天,报之义也。--《白虎通·封禅》
又如:燎柴(烧柴祭天);燎祭(古代祭祀仪式之一。把玉帛、牺牲放在柴堆上,焚烧祭天);燎燔(烧柴而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