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<数>
(指事。“一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数词。大写作“壹”。最小的正整数。常用以表示人或事、物的最少数量)
同本义
一,惟初太始道立于一,造分天地,化成万物。--《说文》
一也者,万物之本也。--《淮南子·诠言》
抱一而天下试。--《老子》
故一人有事于四方。--《书·君奭》。传:“天子也。”
一夫作难而七庙隳,身死人手,为天下笑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。(公元九二年六月,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,杀死大臣郭崇韬,时谣言纷起,人心惶惶。屯驻在贝州(现河北省清河县)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,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,攻入邺都(现河南省安阳市)。邢州(现河北省邢台市)、沧州驻军相继作乱。)--宋·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·序》
又如:一境(一个地方);一丝(一根蚕丝);一碗水往平处端(办事公正不偏袒);一拳正打在心窝(一下说到要害处);一人做一人当(敢做就敢于承认,绝不连累别人);一客不烦二主(托一人能办的事,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);一动不如一静(动不如静好);一言抄百语(总而言之);一缘一会(天缘凑合);一路功名(仕途顺利,官运亨通);一盘一盒(礼物);一清如水(静悄悄地没有人影);一毫不爽(一点不差);一息恹恹(疾病缠身,气息微弱)
序数的第一位
一战而举鄢、郢。(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、郢。一战,第一战。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,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、郢二都的战争。举,攻下。鄢,地名,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。郢,地名,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。)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又如:一紧二慢三罢休(指先紧后慢、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);一来二去(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);一品锅(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、山珍海味的“砂锅”);一甲(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,赐进士及第);一更;一品(犹言一等;第一等);一等一(第一等中的第一名)
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
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--《左传》
又如:一脚(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,一条腿的部分);丈一、丈二;百一;一份(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);一杆子(方言。犹言一部分);一得(得到一件或一个);一端(指物件的一头)
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;
一至楚。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初一交战。--《资治通鉴》
抚尺一下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又如:一拿一个着(一下子就拿住);一气一个死(气得要命);一忽觉转(一觉醒来);一时半霎(指时间极短);一个眼闪(一会儿工夫);一之为甚(一次已经过分了。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)
某一个。如:忽见一个从前方来;一天;一次;一夜(指某夜);一能(某一项专长或技能)
每;各;。如:一桌十人;一日三餐
另;又。如:蝉一名知了
一<形>
全;满;
一肌一容(一:全部。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)。--唐·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传一乡。--宋·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洞庭一湖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长烟一空。
欢动一城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通订一舟。--明·魏学《核舟记》
又如:一罟(全部;一点不留);一是(全赁);一凭(任凭;完全凭仗);一抹(全部);一听(听任);一划(一派);一床(全部乐器);一力(竭力);一创(整个);一到处(到处;四处);一条提(全部;统统);一抹光(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);一到处(遍地里);一肩儿(所承担的全部责任)
相同;一样。如:一个稿子(一模一样);一便价(一式的;一律的);一似(好像;似同);一同(相同;一样);一理(同一准则)
齐一;联合;。如:一缴过儿(一起);一搭儿(一答里。一起;一块儿);一合儿(一同;一起);一就(一并;一起);一心(同心;齐心);一堆(一起;一块);一淘(一道;一路);一派(一齐);一体(一起;一块)
统一;
以一中外之心,以色觊觎之望。--《子谦全传》
六王毕,四海一。--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又如:一正(统一法度政令);一匡(使得到匡正);一法(统一的法令);一是(犹言统一的标准);一量(统一度量);一统天下(统一全国)
专一-;
用心一世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又如:一德无暇(一心一意,没有一点虚情假意);一心一计(一心一意)
纯一不杂。如:一青(犹纯青);一抹黑(形容一团漆黑);一纯(心地纯一)
独;。如:一目(独眼);一取(独取);一眼(一只眼睛。特指独存一眼);一尊(独尊)
一<副>
都,一概
一匡天下。--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
又如:一划(一律);一回(一概);一弄(一切;全体);一抹光(全都包括在内);一往(一概;一律);一括(犹言总括);一是(一概)
很;甚。如:一无性天(非常虚伪);一力价(极力地);一撮儿(极其;百般)
始终;;。如:一象(一像。一向;从来);一起(一向;向来);一行(一向;一直);一了(一直;从来);一往(犹一向)
一经;
诚一开口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俗之一改。--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黄鹤一去不复返,--唐·崔颢《黄鹤楼》
禄山一出。--宋·苏轼《教战守》
一出门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:一膺新命(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);一觉(一旦);一头(一旦);一投(方言。一等到;一旦)
犹一一;。如:一略数(谓一一略举);一听(一一倾听)
一<名>
初次,第一次;开始;。如:一箭上垛(比喻旗开得胜,首次就达到目的);一生人(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);一头里(原来;起先);一成(初次制成的);一回生(初见陌生);一见如旧(一见如故。初次相见意气相投,有如故交);一初(开始;起初);一征(初次征战);一听(初听)
顶<名>
(形声。从页,丁声。从“页”,表示与人头有关。本义:人头的最上端)
同本义
顶颠也。--《说文》
过涉灭顶。--《易·大过》
肩高于顶。--《庄子·大宗师》。释文:“本作项。”
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如:头顶;秃顶;顶光(即佛或菩萨顶上的圆形光环);顶珠(显贵者巾顶上所装饰的大珠);顶角(男童头上蓄留的小辫);顶颡(“颡”应作“嗓”。顶到喉咙口。形容吃得很饱);顶老(头顶;妓女);顶阳骨(头盖骨;)顶瓜皮(头皮);顶搭子(婴儿留在头顶上的一撮头发);顶门上针(刺中穴道的针砭。比喻打中要害);顶虫(古代传说中指生于头颅的虫);顶疮(头疮);顶发(头发)
引申为物的最上部;前部;
今不称九天之顶,则言黄泉之底,是两末之端议,何可以公论乎?--《淮南子》
由屋顶放光明入室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山顶有大池,相传以为雁荡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又如:灭顶之灾;山顶;桅顶;塔顶;顶上五台山(孝子在灵前引路);顶马(旧时大官出行,骑马为前驱的官吏);顶针挨住(一个接一个地等待)
止境、限度。如:浪费没有顶;节约没有顶
顶子。清代官吏依其等级在冠上,缀珠玉宝石金银等以为饰,谓之顶
固伦额驸吉服冠,顶用红宝石。--《清史稿》
顶<动>
以头承戴
拥渔蓑,顶渔笠,作渔翁。--宋·汪莘《行香子》
又如:头上顶着一包东西;顶盔掼甲(戴上头盔,披上战甲。指全身武装);顶了大帽子(凭了权贵的力量)
支撑;承担
顶门的,也是他。--《西游记》
我昨日把王善保的老婆打了,我还顶着徒罪呢。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顶扛(承当);顶门主顾(老主顾);顶号(代人受过);顶岗(独立担当本职工作)
顶撞,以头在前顶推、抵触,以头或角撞或推;。如:这头牛爱顶人;顶牛儿(骨牌的一种玩法。也叫接龙);又顶又踢
违反、反对。如:我又顶了他几句;顶角(争执);顶板(比喻互相冲突、顶嘴);顶触(顶撞)
迫使某物升起。如:嫩芽把土顶起来了
抗衡,对面相迎,与某人进行竞赛或格斗--通常指势均力敌或获得胜利。如:顶风雪,战严寒
代替。如:顶人受过;一个顶一个;顶冒(冒名顶替);顶名冒姓(冒充他人的姓名。即冒名顶替);顶缸(顶替罪责;代替承担责任);顶礼宝忏(诚心诚意地请人代念忏悔的经文);顶窝儿(填房;补缺);顶收(后任替前任偿还债务);顶银(假银子)
到
那船儿须臾顶岸。--《西游记》
吃中饭的时候就叫送稿,顶如今还不送来。--《官场现形记》
又如:顶岸(靠岸,抵岸)
旧时指转让或取得企业经营权、房屋或土地租赁权
本军因无暇自种,往往顶与民人耕种认租。--清·林则徐《清理屯田章程折》
又如:招顶;顶出去;顶进来;
拜
行者顶谢不尽。--《西游记》
二奶奶顶上大老爷,知道大老爷来家了,热孝在身,不好过来拜见。--《儒林外史》
又如:顶上(拜上);顶礼慈云(向佛跪拜致敬);顶谢(顶礼致谢);顶谒(顶礼谒见)
围棋手法的术语
顶,撞也。我彼之子,同路而直撞之之谓顶。--宋·徐铉《围棋义例》
等候。如:顶城门(等候城门打开)
;;∶相当;抵得上
顶
很,极。如:顶真(认真);顶瓜瓜;顶聪明;顶大(最大)
顶<副>
頂<量>
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。如:一顶帽子;一顶帐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