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<动>
(形声。从宀,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,奇声。本义:寄居)
同本义;
寄,托也。--《说文》
寄公者,何失地之君也。--《仪礼·丧服》传
可以寄百里之命。--《论语》。皇疏:“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。”
老妻寄异县,十口隔风雪。--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
又如:寄籍(寄居外地而附以户籍的叫寄籍);寄庄(在外地买地设庄,收租)
委托,托付
令可以寄政。--《国语·齐语》
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倚南窗以寄傲。--晋·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
又如:寄命(委以重任;生命如寄旅,因此比喻短暂的生命);寄付(委托;托付);寄任(指所委托的重要责任;托付重任)
依赖;依附
托根附树身,开花寄树梢。--白居易《有木诗》
蛮烟瘴雨土卑湿,留我寄命与兹乡。--黄景仁《洞庭行赠大归包川》
又如:寄命(寄身;托身);寄口(依靠别人生活)
寄放;寄存
前以一匹锦相寄,今可见还。--《南史·江淹传》
又如:寄包(寄存行李;喻指寄宿);寄物(寄存的东西;寄托某件物品作为凭证)
寄托(,.)
依南窗以寄傲,审容膝之易安。--陶潜《归去来兮辞》
先王寄理于竹帛。--《韩非子·安危》
又如:寄怀(寄托情志;用真诚的心意待人);寄意(寄托情意)
托人递送;;;
女寄言于母。--明·崔铣《洹词·记王忠肃公翱三事》
又如:寄声(托人口头传达问候);寄外(妻子寄信或他物给丈夫);寄言(寄语、带信);寄奉(敬词。谓通过邮递奉呈)
寄<形>
非亲生的--指亲属。如:寄儿;寄爹;寄娘;寄女;寄名(旧时迷信将儿童拜在他人名下做义子,叫寄名)
寄<名>
人物名
寄伪儿啼。(区寄假装像小孩子的啼哭。儿,名词作状语,表示比喻,像小孩子似的。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翻译官。古代称翻译东方民族语言的官吏。如:寄象(古代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。后泛指翻译);寄鞮(古代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,后泛指翻译)
托〈动〉
推。同“拓”
托,推也。--《玉篇》
拓,手推物也。或作托。--《集韵》
用手掌附着或承着。如:托钵(手托钵盂。指斋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。钵,意为应器。比丘的食器);托着盘子;托着下巴;两手托腮
泛指承托。支持使稳定在某一高度的位置。如:托架(支撑重物的架子)
用作…的衬里。如:托一层纸
托〈名〉
承托某些器物的座儿。如:茶托;花托儿;盏托;托子(承物的器具。即承盘。也叫托儿)
安装步枪、猎枪的枪筒、接受器和其他装置的木头制作的供端起来瞄准射击的部件。如:枪托
压力单位,等于1333.2巴,为0癈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
托<动>
(形声。左形,右声。本字是“乇”,小篆字形,象形。象初生的嫩芽,“一”表地面,枝叶有根,有所寄托。后加“手”作“托”。汉字简化后,“托”又兼代“託”字。本义:寄托)
同本义.;..'
託,寄也。--《说文》
东方不可以託些。--《楚辞招魂》
託山阪以孤魂。--《文选·张衡·思玄赋》
久矣,予之不托于音也。--《礼记·檀弓下》
自托于赵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岂足托乎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托身(寄身);托心(寄托心意);托情(寄情);托意(寄托心意);托言(寄托言辞);托附(寄托,依附);托宿(寄宿);托食(寄食)
交付委托;
未填沟壑而托之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托臣以讨贼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家书一箧托焉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将身后托汝。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又如:托实(托重于人;不客气);托命(托寄生命);托音(寄托音信);托意(借事物以寄托感情);托体(委身。委托身体);托附(委任,受托);托始(托事而有所起始。后来也称开始为托始);托寄(委托,交付)
假托言辞、理由x
凡败法之人,心设诈托物以来亲。--《韩非子·饰邪》
外托服从之名。--《资治通鉴》
托名汉相。
托于柑以讽。--明·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又如:托言(借口);托病不来;托天(假托天命);托事(假藉事故);托善(假托美善);托讽(藉事物以为讽喻);托寓(藉以寓意);托之空言(无事实为证的言论)
依靠;凭借。如:托庇粗安(托人福庇,过着清闲而安适的生活);托足(立足;容身);托大(托身于高位而不被世俗纠纷所纠缠);托名(依托他人高名,借以显扬己名);托承(依附承受);托援(依托而得到帮助)
请求;。如:托人;托你一件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