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<名>
(会意。从夕,从卜。通常在白天占卜,如在夜里占卜,表明边疆(外)有事。又有人说,因为要在外过夜,故要卜问吉凶。本义:外面;外部)
同本义。与“内”或“里”相对;
外,远也。--《说文》
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外骨内骨。--《周礼·考工记·梓人》
夜来城外一尺雪。--唐·白居易《卖炭翁》
竹外桃花三两枝。--宋·苏轼《惠崇春江晚景》
中通外直。--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身外即战场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又如:外户(从外面关闭的大门);外祟(指外来的危害);外槨(棺材外的套棺);外好里枒槎(对外人好,对自己人苛刻);外藩(外部屏藩);外廓(外城);外见(显现于外);外求(求之于外);外舍(在外住宿)
外表;仪表
吉凶见乎外。--《易·系辞》
外托服从之名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外象包皮(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,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);外表(人的外貌仪表);外秀(外表俊秀);外和(外表和气);外化(外表的变化);外方内圆(谓外表正直,内心圆滑);外视(外观、外表)
表面;;
无非是三等喻品,外像皮毛。--明·佚名《梼杌闲评--明珠缘》
又如:外刑(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);外像(表面现象);外局(表面上);外合里表(表里不一);外见(显现于外);外扬(显现于外);外意(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);外营(外层营垒)
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
夫妇相称曰外内,晋、魏以前无之。--清·钱大昕《恒言录》
外国。如:外为中用
外地;异乡;
上年老太太生日,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。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外役(在外服役);外奔(逃亡国外,逃离本阵营,投奔他方);外府(外地);外路和尚(从外地来的和尚。即行脚僧)
外物。亦谓视为外物。身外之物,多指利欲功名之类;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x。如:外欲(指外界的诱惑);外情(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);外盖衣服(穿在外面的罩衣);外境(指外界事物);外诱(外界事物的诱惑);外论(外界的议论);外议(外界的舆论)
指男子。亦指男宠,男色。如:外色(男色);外子(旧时妻称夫为外子);外言(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);外嬖(指宫禁外的宠臣,亦指男宠);外宠(指宠臣;亦指娈童,男色)
母亲、妻子、姐妹或儿女方面的(指亲属)()',
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。--明·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
又如:外氏(外祖父母家);外祖(外祖父);外外(外甥);外外姐姐(外甥媳妇);外家(岳父家);外孝(属于母族、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);外大父(外祖父);外王父(外祖父);外王母(外祖母)
指外廷臣僚
一个外郎,叫做丘三。--《初刻拍案惊奇》
又如:外郎(官名。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);外朝(指在外朝参政诸官。后泛指朝臣)
指地方官。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
厥初防其淫,明敕内外臣。--白居易《重赋》
又如:外班(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);外吏(外臣。指地方官);外镇(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);外藩(有封地的诸侯王);外补(道员的缺分,原则上由中央任命,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,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)
指吏役人等。如:外委总把(清代武官名。地位低于总把);外委(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);外场(打杂跑街的人)
以外;
其外之文。--唐·韩愈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》
秦以攻取之外。--宋·苏洵《六国论》
付之度外。--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
又如:外作(正业之外的事);外郡(京都以外的州郡);外埠(本地以外的城镇);外境(国境以外的地区)
以前;。如:外者(从前,以往)
外来的
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!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外寇(外来的敌兵);外祟(外来的鬼怪、祸祟);外忧(外来的忧患);外比(外附,勾结外乱)
佛教称其他宗教、思想为外,自称为内。如:外道(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)
传统戏曲脚色行当
外扮监斩官上。--元·关汉卿《窦娥冤》
外<动>
疏远。关系、感情上保持距离
内小人而外君子。--《易·否》
又如:勿外(不要见外);外我(视我为外人;疏远我);外道(作客时,显得很疏远)
背离
骤令不行,民心乃外。--《管子·版法》
排斥
坚、白、石不相外,藏三可乎?--《公孙龙子》
抛弃
有所通,则贪污之利外矣。--《吕氏春秋》
外<形>
另外;其他;别的;;
令居外宅。--《史记·衡山王列传》
又如:外教(外央。外行);外来钱(外快。额外的财利);外转(外输;外快);外慕(犹言他求;别有喜好);外第(别宅);外累(谓身外事物的烦扰、拖累)
异;不一。如:外意(二心;异志);外道(见外;客气)
非正式的,非正规的,不正当的;;
齐悼惠王肥,其母,高祖微时外妇也。--《汉书·齐悼惠王传》
又如:外四路(指远亲);外务(份外的事;外遇);外宅(外妇;外室。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);外名(外号);外妇(外妻;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);外道(歪门邪道,搞不正当的活动)
平〈形〉
(指事。小篆字形,从于,从八。“于”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,“八”是分的意思,气越过而能分散,语气自然平和舒顺。本义:语气平和舒顺)
同本义;;
平,语平舒也。--《说文》
终和且平。--《诗·小雅·伐木》
神气乃平。--《素问·调经论》
又如:平典(和平典雅);平度(平和的法度);平气(平和之气);平远(谓性情平和,胸襟远大);平愉(平和愉悦);平睦(犹平和)
平坦,没有高低凹凸;
土治曰平,水治曰清。--《诗·小雅·黍苗》传
平,正也。--《广韵》
地爱其平。--《淮南子·本经》。注:“平,正也。”
将以教民平好恶。--《吕氏春秋·适音》。注:“平,正也。”
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则以一平板按其面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
又如:平楚(平野;又谓从高处远望,丛林树梢齐平);平展展(形容平整舒展);平基(船上平放的垫板);平蔚(平展繁盛);平川旷野(广阔的平原田野);平碧(一片平展的绿色);平川地(平原旷地);平壤(平地);平畴(平坦的田地);平阳(平坦宽敞);平康(平坦广大);平阡(田间的平坦小路);平罔(指山脊平坦处);平莽(谓平坦广阔的草原);平盈(平坦);平圃(平坦的园圃)
平安;太平;
平人者,不病也。--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
又如:清平(升平。太平);平裕(平安充裕);平不答的(平平和和的,没有波折);平靖(稳定平静);平吉(太平安吉);平善(平安,安康);平顺(平安顺遂;平稳顺畅)
均平;齐一;
水面初平云脚低。--唐·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
又如:平夜(犹半夜);平春(仲春);平火(亦作“平伙”。谓平均分摊);平颁(谓平均分发);平繇(平均使用力役);平概(使平齐划一);平富(均平薄敛)
均等
从上观之适与地平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--《易·乾》
又如:平肩(地位平等);平牒(古代职衔相等的方镇平等的互通文牒);平揖(本谓双方地位相等,各拱手而不拜);平状(犹言对等之礼);平出平入(地位平等,可以随意出入)
平允,公正;
昊天不平。--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
法平则吏无奸。--《商君书·靳令》
既和且平。--《诗·商颂·那》
又如:持平(公正,公平);不平(不公平;不公平的事);平明(公平明察;天刚亮的时候);平粜(平价出售);平扑扑(形容很平常);平情(冷静;公平);平虚(虚心平允);平格(公正至善);平干(公正干练);平狱(公正判案);平肃(公正严肃)
普通;。如:平平(普通;平常);平岁(普通丰收之年);平人(平民);平白(平时,平常);平平泛泛(平常,一般);平昔(往常);平头百姓(平民百姓);平等之人(平常人);平剑(普通剑器);平步(平常之举步)
正,当。如:平午(正午,中午);平昼(正午;白天)
平〈动〉
平地,平整土地
原隰既平。--《诗·小雅·黍苗》
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又如:平了三亩地;平济(治理);平塞(填平)
平定;平息
丧乱既平。--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
今北土未平,马超、韩遂尚在关西,为操后患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平夷狄之乱。--《淮南子·泛论》
以佐王平邦国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
又如:扫平(扫荡平定);讨平(讨伐平定);平忽(平息;平静);平一(平定统一);平收(平定,收捕);平除(平定而根除之);平涤(平定荡涤);平荡(扫荡平定);平灭(用武装镇压消灭);平讨(讨伐平定)
通“评”。评论.;
大事当共平议。--《三国志·魏书·杜畿传》
平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同异。--《汉书·瑕丘江公传》
事成,以传示天下,与海内平之。--《汉书·王莽传上》
又如:平章(评议;商量);平章政事(丞相);平说(陈说评论);平画(评议谋划);平道(犹评议,评说);平注(评注。评论注解);平脏(平定赃物的价值);平铨(比较评量);平论(评论)
宽恕;。如:平宥(宽宥;宽恕);平恕(持平宽仁)
平复,康复。如:平愈(平复痊愈);平服(痊愈,复原;用武力平靖);平复(痊愈;康复);平复如旧(恢复健康)
媾和;和好
平戎于王。--《左传·僖公十二年》。注:“和也。”
平陈与宋。--《诗·邶风·击鼓》
又如:平戎(原谓与戎人媾和。后指对外族采取和解政策,或平定外族)
比赛互无胜负;。如:这场足球最后平了
平〈名〉
平野;平处;亦指平面;。如:水平;平巷(在矿床或岩层里挖成的水平的地下巷道);平陵(平地和丘陵);平洋地(平地);平陂(平地与倾斜不平之地)
汉语声调之一。如:平字(平声的字,对仄字而言);平侧(平仄)。见“四声”
标准
以法为平。--叶适《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》
平〈副〉
无缘无故地。如:平白(无缘无故);平空里(平白无故);平空(凭空;突然;无缘无故)
全部地。如:平吞(全吞;一口吞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