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<动>
(指事。甲骨文字形,下面是“舌”字,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。“言”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。从“言”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。本义:说,说话)
同本义;;
直言曰言,论难曰语。--《说文》
志以发言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
志以定言。--《左传·昭公九年》
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言,心声也。--《法言·问神》
言,口之利也。--《墨子经》
言者所以在意。--《庄子·外物》
具言所闻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趋机而言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言讫不见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今言“华”如“华实”之“华”者,盖音谬也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又如:言绝(言罢;说完);言言(直言);言不尽意(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);言戏(说话轻浮不庄重);言人人殊(人各一词,所言各异);言笑自若(谈笑自得的样子);言之无文(说话没有文采条理);言方行圆(即言行不一);言信(说到做到的信用);言爽(说话不守信用);言不顾行(言行不一);言欢(说笑)
议论,谈论;
赵括自少时学兵法,言兵事。--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
又如:言路(谏官的职务);言事(在君主时代,臣民与天子、国君议论政事);言文(谈论文辞);言默(议论和沉默);言状(所述情状)
记载;
雁荡山…自古图牒,未尝有言者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。--宋·苏轼《石钟山记》
又如:言行录(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)
问;
臣意言王曰:“才人女子竖何能?”--《史记》。王引之述闻:“言王,问王也。”
又如:言问(讯问)
告知;告诉;;
其顺之,然后言其丧筭。--《礼记》。郑玄注:“言,语也。”
又如:言讽(用委婉的语言示告)
陈述;叙述
臣愿悉言听闻,唯大王裁其罪。--《韩非子》
又如:言功(陈述功绩)
解释引文、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,相当于“就是说”或“意思是”
《诗》云:“既醉以酒,既饱以德。”言饱乎仁义也。--《孟子》
说明x
言其利害(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。其,指示代词,代合从,它的)。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言<名>
话,言语,口语。又特指怨言、谤言;
父母之言。--《诗·郑风·将仲子》又
诸兄之言。
口之宣言也,善败于是乎兴。--《国语·周语上》
感斯人言,是夕始觉有迁谪意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序
王如其言。--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
未尝有言。--明·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思其言。
是何言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又如:言能践行(说到做到);言语高低(指说话没分寸,冲撞别人);言差语错(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);言言善果(多说劝人行善的话,必有好处);言同勒石(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,如同刻石);言词(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);言不尽意(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);言不愿行(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);言语妙天下(言语精妙,天下没有人比得上);言听谋决(说的话听从照办);言废(说的话不被采纳);言简义丰(语言简练,含意丰富);言与心违(言语与心意相违背);言智(言语的才智);言无伦次(言语杂乱无章)
言论;见解;意见
如何昊天?辟言不信。--《诗·小雅·雨无止》
言无二贵,法无两适,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。--《韩非子》
又如:言扬行举(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);言金(珍贵的言论);言之成理(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);言中无物(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)
言辞;辞令;辞章';;
无乃非盟载之言,以阙君德;而执事不利焉。--《左传》
又如:言外(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);言使(使者。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,故称言使);言泉(言辞滔滔不绝,如泉水般涌出。比喻口辩敏捷,言语通畅);言多必失(言辞过多,必定发生差错)
政令;号令;
有不祭则修意,有不祀则修言。--《国语·周语》。韦昭注:“言,号令也。”
又如:言语(命令;指示);言文(法律条文);言文刻深(法律条文严峻刻薄);言出法随(命令一下达,就依法考核、赏罚)
誓言;盟辞;约言;;
初既与余成言兮,后悔遁而有他。--《楚辞》
史载笔,士载言。--《礼记》。郑玄注:“言,谓会同盟要之辞。”
又如:言约(口头言语为约定);言瑞(信言)
建议;主意;计策;;
我言为服,勿以为笑。--《诗·大雅》
又如:言责(进言的职责)
学说;主张;;
“杨朱、墨翟之言盈天下。天下之言,不归杨则归墨。”--《孟子》
言语或文章中的字;
凡六百一十六言,命曰《琵琶行》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序
又如:五言诗;七言诗
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
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“思无邪。”--《论语》
今吾且死,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,我岂有所失哉?--《史记》
又如:一言为定;片言九鼎
著作;
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又如:言对(文体的一种)
姓
言<助>
无义,用于句中或句首,作语气助词
静言思之。--《诗·邶风·柏舟》
既盟之后,言归于好。--《左传》
亭〈名〉
(象形。战国文字字形,其中“”象矗立的亭柱。小篆以为从高省,丁声。本义:古代设在路旁的公房,供旅客停宿)
同本义。后指驿亭
亭,人所安定也。亭有楼。--《说文》
汉家因秦十里一亭。亭,留也。--《一切经音义经》
亭,停也,亦人所停集也。--《释名·释宫释》
为泗上亭长。--《汉书·高祖纪》
安阳城南有一亭,夜不可宿,宿辄杀人。--晋·干宝《搜神记》
何处是归程?长亭更短亭。--李白《菩萨蛮》
如:亭邮(驿站);亭民(驿亭附近的居民);亭寺(驿亭。寺,办公的官署);亭舍(驿亭的客舍);亭传(客栈);亭置(邮亭驿站);亭驿
亭子。有顶无墙,供休息用的建筑物,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
西蜀子云亭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常记溪亭日暮。--宋·李清照《如梦令》
亭东自足下皆云漫。--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亭西有岱祠。
又如:亭榭(亭阁台榭);亭馆(供人游憩歇宿的亭台馆舍);亭槛(亭子的栏杆;亭子);亭院(造有凉亭、楼阁等建筑物的庭园或花园);亭景(亭影);亭落(亭院;村落);亭彩(旧时办喜事扎的亭楼、铭旌)
古代设在边塞观察敌情的岗亭x
百步一亭,高垣丈四尺,厚四尺,为闺门两扇。--《墨子》
亭卒上楼扫除,见死妇,大惊,走白亭长。--汉·应劭《风俗通》
又如:亭戍(古代边境上的岗亭和营垒);亭吏(亭长);亭佐(亭长的副手);门亭(设于城门处的亭);亭卒(秦汉亭中的差役)
像亭子的小房子。
如:书亭;邮亭;亭场(卖盐的地方);亭子间
山梨
枇杷橪柿,亭柰厚朴。--《文选·司马相如·上林赋》
秦汉时的基层行政单位-
大率十里一亭,亭有长。十亭一乡。--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
亭〈动〉
养育。
如:亭育(养育,培育);亭毒(养育;化育)
停止。同“停”
其水亭居,冬夏不增减,皆以为潜行地下。--《汉书·西域传上》
又如:亭当(完毕,妥当);亭居(水静止的样子)
亭〈形〉
适中,均衡-。
如:亭匀(均匀,妥贴)
直。姿势挺立的或笔直。
如:亭立(直立;耸立);亭亭秀秀(身材修长,容貌、体态俊美);亭亭款款(身材修长、缓步走动的样子);亭亭植立(花木主干挺拔的);亭亭当当(妥当;合宜);亭亭袅袅(形容女子身材修长和体态轻盈)
正
鹤迹秋偏静,松阴午欲亭。--《和史宫赞》
又如:亭决(公平的判断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