宪<形>
(会意。从心,从目,害省声。心、目并用。本义:敏捷)
同本义
宪,敏也。--《说文》
博闻多能曰宪。--《周书·谥法》
喜乐的样子
天之方难,无然宪宪。--《诗·大雅》
又如:宪宪(欣欣。喜悦的样子)
宪<名>
法令
布宪于国。--《管子·立政》
宪,法也。--《尔雅》
慎乃宪。--《书·益稷》
万邦为宪。--《诗·小雅·六月》
此君之宪令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八年》
发虑宪。--《礼记·学记》
又如:宪票(拘提人犯或处理公务的指令);宪范(法式,典范)
宪法的略称。如:立宪;护宪;制宪
宪司的省称。宋代官名,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,相当于后世的按察司之职
方法
犹迹求履之宪也。--《管子》
旧时属吏对上司的尊称
且等本县见过学宪,再作道理。--《官场现形记》
又如:宪台(对上官的尊称);宪训煌煌(对官员训词的恭维);宪官(泛指官员)
姓
宪<动>
公布
宪谓幡书以明之。--《周礼·朝士》。杜注
令群吏宪禁令。--《周礼·小司徒》。注:“表县之。”
效法x
宪禁于玉宫。--《周礼·天官》
宪女史之典戒。--《寡妇赋》
又如:宪写(仿效;模仿)
制裁
被宪者多结怨。--《南齐书》
又如:宪墨(绳之以法)
仁<名>
(会意。从人,从二。右边的二是重文。本义:博爱,人与人相互亲爱)
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。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。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
仁,亲也。--《说文》
仁者,情志好生爱人,故立字二人为仁。--《春初·元命苞》
上下相亲谓之仁。--《礼记·经解》
温良者,仁之本也。--《礼记·儒行》
仁者,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。--《韩非子·解老》
仁者,可以观其爱焉。--《礼记·丧服四制》
岂无居人?不如叔也,洵美且仁。--《诗·郑风·叔于田》
又如:仁人(有仁德的人);仁术(施行仁道、仁政的方法);仁宇(在仁德的覆蔽之下);仁瑞(仁德的瑞兆);仁朴(仁爱朴实);仁笃(仁爱笃厚);仁诲(仁爱的教诲);仁鄙(仁爱与鄙薄)
有德者之称
旧指有仁德的人
予尝求古仁人之心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又如:仁人网(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。指给予一条生路);仁者(有德行的人);仁里(仁者住地);仁士(仁人。有德行的人)
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,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
养之,长之,假之,仁也。--《礼记》
完美的道德
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--《论语·雍也》
仁政
以德行仁者王。--《孟子》
恩惠
则民与子仁。--《论语》。皇疏:“恩也。”
厚泽深仁,遂有天下。--鲁迅《伪自由书》
同情,怜悯
呼而怨,欲望其哀且仁者,愈大谬矣。--柳宗元《天说》
种子外皮内的部分--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、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。字本作“人”,明代后改作“仁”。如:核桃仁
类似果仁的东西。如:瓜子仁
人(.)
仁者,人也。--《礼记·中庸》。注:“人也,读如相人偶之人。”
仁者,人也。--《孟子·尽心下》
虽告之曰:“井有仁焉。”其从之也?--《论语·雍也》
古县名
又并蒲、衍、首、垣,以临仁、平丘。--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
水名
乌江,府东七十里;源出水西蛮界,绕府南与湘、洪、仁三江合。--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
等于8尺(一说7尺,也有说5.6尺或4尺的)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。通“仞”
九成之台,作于羸土,百仁之高,台(始)于足下。--《马王堆汉墓帛书·老子甲本》
姓
仁<形>
有感觉能力--与“不”连用,作否定式。如:两手不仁;皮肤不仁
温润
汉水重安而宜竹,江水肥仁而宜稻。--《淮南子》
敬辞。旧时常用于书信中;;。如:仁台;仁兄
仁<动>
亲爱
公子为人,仁而下士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。--王安石《上时政书》
同情;怜悯
将大其声,疾呼而望其仁之也。--韩愈《后十九日复上书》
思念
郊社之义,所以仁鬼神也;…食飨之礼,所以仁宾客也。--《礼记·仲尼燕居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