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<形>
(象形。小篆字形,象水流曲曲折折的样子。本义:水流长)
同本义()
永,水长也。象水巠理之长。--《说文》
江之永矣,不可方思。--《诗·周南·汉广》。毛传:“永,长。”
泛指长。兼指时间和空间;
施于众长谓之永。--《方言一》
不永所事。--《易·讼》
日永星火。--《书·尧典》
维以不永怀。--《诗·周南·卷耳》
永矢弗谖。--《诗·卫风·考槃》
且以永日。--《诗·唐风·山有枢》
求永贞。--《周礼·大祝》
永乃保之。--《仪礼·士冠礼》
以永终誉。--《礼记·中庸》
降年有永有不永。--《书·高宗彤日》
斗南当日永,万物显光明。--《西游记》
又如:永昼(长长的白天);永永(久远);永生(长生);永言(长言);永伤(长久忧伤悲痛);永思(长思,永怀);永夕(长夜);永日(长日,漫长的白天);永宅(长住永守);永安(长久稳固);永住(长住;长存);永命(长命);永巷(宫中长巷;长巷);永贞(长享正命);永宵(长夜);永逸(长久安逸);永岁(长寿);永路(长途,远路)
永<动>
游泳。“泳”的古字
按:此“永”字,即潜行水中之“泳”字之初文。原从人在水中行,由文人做生意,故托以寄游泳之意…后人借用为长永,久而为借意所专,乃加水旁作“泳”以还其原。--高鸿缙《中国字例》
延长
资富能训,惟以永年。--《书·毕命》
通“咏”。曼声。长吟,歌唱;;
声依永,律和声。--《书·舜典》
乐郊乐郊,谁之永号。--《诗·魏风·硕鼠》。郑笺:“永,歌也。”
永<副>
永久,永远
匪报兮,永以为好也。--《诗·卫风》
永奉陛下(永远伺候陛下)。--宋·王谠《唐语林·雅量》
与汝永别。--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人谋永福。
保守也永旧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又如:永别酒(死囚临刑前喝的酒);永怀(永远思念);永诀(长别,永不再见);永康(永久平安)
足<名>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的方口象膝,下面的“止”即脚,合起来指整个脚。本义:脚)
(同本义。秦汉以前,“足”和’趾”都表示“脚”;“脚”表示小腿。魏晋以后,三者都表示脚,但在书面语中,多用“足”)
足,人之足也,在下,从止口。--《说文》。按,膝下至跖之总名也。从止,即趾字,从口,象膝形。
震为足。--《易·说卦》
足恭而口圣。--《大戴礼记》
手足胼胝,面目黧。--《韩非子·外储说左上》
郑人有欲买履者,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。--《韩非子》
假舆马者,非利足也,而致千里。--《荀子·劝学》
折臂断足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东坡现右足。--清·魏学洢《核舟记》
鲁直现左足。
细若文足。
又如:足心(脚底的中心);足炉(用来暖脚的小火炉);足不出户(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);足衣(袜子);足音跫然(形容久处寂寞,听到人的脚步声,便感到欢欣)
支撑器物的脚
鼎折足,覆公餗。--《易·鼎》
如此则荆、吴之势强,鼎足之形成矣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又如:鼎足
足<形>
充实;完备;足够;;
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。--《谷梁传·庄公二十有八年》
杀所不足。--《墨子·公输》
取于食客门下足矣。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兵甲已足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力不足。--唐·韩愈《杂说》
方是时,余之力尚足以入,火尚足以明也。--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一钵足矣。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足纹(成色十足的银子);足钱(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);足食足兵(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)
纯的。如:十足(成色纯)
富裕的
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。--贾谊《论积贮疏》
古之畜天下者,无欲而天下足。--《庄子》
又如:足民(富足,民生富足);丰足(富裕)
足<动>
使满足
采色不足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声音不足。
皆不足用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不足子所乎。--明·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重视
法礼足礼,谓之有方之士。--《荀子·礼论》
止
为天下谷,常德乃足,复归于朴。--《老子》
完成
言以足志,文以足言。--《左传》
足<副>
值得
不足为外人道也。(为,向、对。)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岂足托乎。--《资治通鉴》
不足与图大事。
何足道。--清·梁启超《饮冰室合集·文集》
又如:足信(值得信赖);不足(不值得;不够格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