诏<动>
(会意兼形声。从言从召,召亦声。“言”是言论,“召”是召唤。本义:告知,告诉)
同本义;;。先秦没有此字,秦汉才出现,多用于上告下
诏,告也。--《说文新附》
负剑辟咡诏之,出入有诏于国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
上诏书者。--蔡邕《独断》。注:“诏,诰也。有三品。”
以诏后世。--《穆天子传》
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。--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
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又如:诏众(告诉众人);诏赞(告知和赞助)
教导;告诫;
夫为人父者,必能诏其子。--《庄子·盗跖》
多分其教诏。--《吕氏春秋·审分》
又如:诏导(教导);诏诲(告诫教导);诏侑(劝告);诏志(教导立身养志);诏相(教导行大礼的言行)
皇帝下达命令
诏使儒卿。--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
优诏奖瑞。--《明史》
诏赐抚臣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:诏求(皇帝下令征求);诏征(皇帝下令征召);诏选(皇帝下令任命);诏用(皇帝下令任用)
征召
明诏期,前后农夫,以时均修焉,…。--《管子》
又如:诏期(征召的日期)
召见
诏伊尹于亳郊兮。--《后汉书·冯衍传》
宣扬;;
未可明诏大号。--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
报告
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,皆下告上之辞。--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
不以诏。--《礼记·檀弓》
虽诏于天子无北面。--《礼记·学记》
故礼有摈诏。--《礼记·礼器》
诏西皇使涉予。--《楚辞·离骚》
诏<名>
诏书,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
上尊号王为秦皇。命为制,令为诏。--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
非有诏不得上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诏即下。--清·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捧诏恸哭。
出密诏示之。
又如:下诏(颁发诏书);诏板(即诏书);诏记(皇帝的手令);诏条(诏书中所列的条文);诏黄(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)
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
南诏蛮,本乌蛮之别种也,姓蒙氏。蛮谓王为“诏”,自言哀牢之后。--《旧唐书》
又如:诏家(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)
喜<形>
(会意。甲骨文上面是“鼓”本字,下面是“口”。“鼓”表示欢乐,“口”是发出欢声。本义:快乐;高兴)
同本义(乐之见于谈笑曰喜。喜,形于色);
喜,乐也。--《说文》
人喜则斯陶。--《礼记·檀弓》
其志为喜。--《素问·五远行大论》
既见君子,我心则喜。--《诗·小雅·菁菁》
陈胜、吴广喜,念鬼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嘿然大喜。--三国魏·邯郸淳《笑林》
虎因喜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不以物喜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三保亦自喜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喜容原好,愁容也好,蓦地间怒容越好。--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
又如:喜洽(喜恰。和颜悦色;热情);喜之不尽(无限欢喜);喜匆匆(喜欢,兴奋的样子);喜欢不杀(很喜欢;喜欢死了);喜上眉梢(眉宇间露出喜悦的表情)
容易
人命难知,计算喜错。--《百喻经·婆罗门杀子喻》
喜<动>
喜爱;爱好;
喜为吏。--《汉书·黄霸传》
齐威王之时喜隐。--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
宽仁喜儒术。--《淮南子·宪王钦传》
盖孔子晚而喜《易》。--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
最喜小儿。--宋·辛弃疾《清平乐·村居》
少年人常喜事。--清·梁启超《饮冰室合集·文集》
老人犹喜。--清·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又如:喜士(好客;喜接纳贤士);喜功(自负其功;喜立大功;贪功);喜名(好名;追求名誉)。使…高兴
可怪乌雅鸟,鸣声不喜人。--刘基《鸟啼曲》
妇女怀孕;
叫大夫瞧了,又说并不是喜。--曹雪芹《红楼梦》
又如:喜信(指怀孕);喜脉(妇女怀孕的脉象);喜弹(孵不成雏鸭的鸭蛋。也叫“鸭馄饨”)
喜<名>
喜事
固庆其喜而吊其忧。--《国语·鲁语》
内家报喜车凌晓,太史占祥斗挂秋。--宋·秦观《庆张君俞都尉留后得子》
喜宴前枉唤新郎,洞房中依然触觉。--《二刻拍案惊奇》
又如:喜兆(喜事的征兆);喜信(唐代进士及第的家报;喜庆事情的先兆)
痘疹。旧俗孩子出痘时,常因惧得天花而讳言之,又以痘既发出便可平安,故用“喜”字代指,以求吉利
姐儿发热是见喜了,并非别症。--《红楼梦》
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