于〈动〉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。本义:超过)
往;去
之子于归,宜其室家。--《诗·周南·桃夭》。毛传:“于,往也。”
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,逋播臣。--《书·大诰》
取
昼尔于茅,宵尔索陶。--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
如;好像
《易》曰:“介于石,不终日,贞吉。”介如石焉,宁用终日,断可识矣。--《易·系辞下》
又如:于何(如何)
于<介>
引进动作、行为的时间、处所,意义相当于“在”、“到”或“在…方面(上、中)”,,.
捐金于野。--《后汉书·列女传》
又
成于机杼。
射于家圃。--宋·欧阳修《归田录》
又
葫芦置于地。
力足以至焉,于人为可讥,而在己为有悔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于时冰皮始解,波色乍明。--明·袁宏道《满井游记》
越长城之限,至于泰安。(于:介词,到。)--清·姚鼐《登泰山记》
又如: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;于以(在何处);于兹(在此);于时(在此)
引进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相当于“向”、“对”、“对于”,.
告之于帝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何有于我。--《论语》
于其身也,则耻师焉,惑矣。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言于李愬。--《资治通鉴·唐纪》
语于富者。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
表示动作、行为的所从,意义相当于“从”或“自”、“由”。如:青出于蓝而胜于蓝;取之于民,用之于民
在被动句中,引进动作、行为的主动者,相当于“被”
不拘于时。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苦于多疾。--宋·苏轼《教战守》
伤于缚者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择于自然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又如:我限于水平,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
引进比较对象,意思相当于“比”
甚于妇人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同于真。--清·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
环<名>
(形声。从玉,本义: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器)
同本义
环,璧也。--《说文》
肉好若一谓之不。--《尔雅·释器》。李注:“其孔及边肉大小适等。”
行步则有环珮之声。--《礼记·经解》
孔子佩象环五寸。--《礼记·玉藻》
闻水声,如鸣佩环。--唐·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腰白玉之环。--明·宋濂《送东阳马生序》
又如:环佩(古人衣带上所系的佩玉);环玦(玉环和玉玦);环琨(环与琨,并为玉佩);环塡(两种玉制的耳饰。环,耳环。塡,冠冕上的塞耳之玉)
泛指圆圈形的物品
布巾环幅。--《仪礼·士丧礼》
瓜祭上环。--《礼记·玉藻》。注:“上环,头忖也。”
又如:环中(圆环的中心;又比喻空虚而无是无非的境界);环利通索(连环铁索)
数学中,具有加法和乘法运算的集合。其中任两个元素的并与对称差仍是该族中的元素
环论
化学中,环形的结构或多个原子的一种闭链。如:苯环;甾环
环<动>
环绕,围绕
三江环之。--《国语·越语上》
戎翟之民实环之。--《国语·晋语二》
譬众星之环极。--《文选·张衡·西京赋》
环而攻之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竹树环合。--唐·柳宗元《至小丘西小石潭记》
贼环而进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环村皆猎户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又如:环坐(环绕而坐);环绦(束腰的丝带);环攻(围攻);环瞰(包围窥伺);环击(围攻);环迫(四面威逼)
旋转
环拜以钟鼓为节。--《周礼·乐师》
环山者三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九首蛇身自环。--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
又如:环回(循环,周转);环拜(盘旋与直拜);环激(旋转搅动);环涛(回旋的波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