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〈形〉
(指事。小篆字形,从于,从八。“于”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,“八”是分的意思,气越过而能分散,语气自然平和舒顺。本义:语气平和舒顺)
同本义;;
平,语平舒也。--《说文》
终和且平。--《诗·小雅·伐木》
神气乃平。--《素问·调经论》
又如:平典(和平典雅);平度(平和的法度);平气(平和之气);平远(谓性情平和,胸襟远大);平愉(平和愉悦);平睦(犹平和)
平坦,没有高低凹凸;
土治曰平,水治曰清。--《诗·小雅·黍苗》传
平,正也。--《广韵》
地爱其平。--《淮南子·本经》。注:“平,正也。”
将以教民平好恶。--《吕氏春秋·适音》。注:“平,正也。”
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则以一平板按其面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·活板》
又如:平楚(平野;又谓从高处远望,丛林树梢齐平);平展展(形容平整舒展);平基(船上平放的垫板);平蔚(平展繁盛);平川旷野(广阔的平原田野);平碧(一片平展的绿色);平川地(平原旷地);平壤(平地);平畴(平坦的田地);平阳(平坦宽敞);平康(平坦广大);平阡(田间的平坦小路);平罔(指山脊平坦处);平莽(谓平坦广阔的草原);平盈(平坦);平圃(平坦的园圃)
平安;太平;
平人者,不病也。--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》
又如:清平(升平。太平);平裕(平安充裕);平不答的(平平和和的,没有波折);平靖(稳定平静);平吉(太平安吉);平善(平安,安康);平顺(平安顺遂;平稳顺畅)
均平;齐一;
水面初平云脚低。--唐·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
又如:平夜(犹半夜);平春(仲春);平火(亦作“平伙”。谓平均分摊);平颁(谓平均分发);平繇(平均使用力役);平概(使平齐划一);平富(均平薄敛)
均等
从上观之适与地平。--宋·沈括《梦溪笔谈》
云行雨施,天下平也。--《易·乾》
又如:平肩(地位平等);平牒(古代职衔相等的方镇平等的互通文牒);平揖(本谓双方地位相等,各拱手而不拜);平状(犹言对等之礼);平出平入(地位平等,可以随意出入)
平允,公正;
昊天不平。--《诗·小雅·节南山》
法平则吏无奸。--《商君书·靳令》
既和且平。--《诗·商颂·那》
又如:持平(公正,公平);不平(不公平;不公平的事);平明(公平明察;天刚亮的时候);平粜(平价出售);平扑扑(形容很平常);平情(冷静;公平);平虚(虚心平允);平格(公正至善);平干(公正干练);平狱(公正判案);平肃(公正严肃)
普通;。如:平平(普通;平常);平岁(普通丰收之年);平人(平民);平白(平时,平常);平平泛泛(平常,一般);平昔(往常);平头百姓(平民百姓);平等之人(平常人);平剑(普通剑器);平步(平常之举步)
正,当。如:平午(正午,中午);平昼(正午;白天)
平〈动〉
平地,平整土地
原隰既平。--《诗·小雅·黍苗》
子子孙孙无穷匮也,而山不加增,何苦而不平。--《列子·汤问》
又如:平了三亩地;平济(治理);平塞(填平)
平定;平息
丧乱既平。--《诗·小雅·常棣》
今北土未平,马超、韩遂尚在关西,为操后患。--《资治通鉴》
平夷狄之乱。--《淮南子·泛论》
以佐王平邦国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
又如:扫平(扫荡平定);讨平(讨伐平定);平忽(平息;平静);平一(平定统一);平收(平定,收捕);平除(平定而根除之);平涤(平定荡涤);平荡(扫荡平定);平灭(用武装镇压消灭);平讨(讨伐平定)
通“评”。评论.;
大事当共平议。--《三国志·魏书·杜畿传》
平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同异。--《汉书·瑕丘江公传》
事成,以传示天下,与海内平之。--《汉书·王莽传上》
又如:平章(评议;商量);平章政事(丞相);平说(陈说评论);平画(评议谋划);平道(犹评议,评说);平注(评注。评论注解);平脏(平定赃物的价值);平铨(比较评量);平论(评论)
宽恕;。如:平宥(宽宥;宽恕);平恕(持平宽仁)
平复,康复。如:平愈(平复痊愈);平服(痊愈,复原;用武力平靖);平复(痊愈;康复);平复如旧(恢复健康)
媾和;和好
平戎于王。--《左传·僖公十二年》。注:“和也。”
平陈与宋。--《诗·邶风·击鼓》
又如:平戎(原谓与戎人媾和。后指对外族采取和解政策,或平定外族)
比赛互无胜负;。如:这场足球最后平了
平〈名〉
平野;平处;亦指平面;。如:水平;平巷(在矿床或岩层里挖成的水平的地下巷道);平陵(平地和丘陵);平洋地(平地);平陂(平地与倾斜不平之地)
汉语声调之一。如:平字(平声的字,对仄字而言);平侧(平仄)。见“四声”
标准
以法为平。--叶适《故大理正知袁州罗公墓志铭》
平〈副〉
无缘无故地。如:平白(无缘无故);平空里(平白无故);平空(凭空;突然;无缘无故)
全部地。如:平吞(全吞;一口吞没)
关<名>
(形声。从门,丱声。金文作“門”,象门里有门闩形,本象形字。小篆繁化,变成了形声字。本义:门闩)
门闩。闩门的横木;
关,以木横持门户也。--《说文》
臧纥斩鹿门之关以出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
赢乃夷门抱关者也,而公子亲枉车骑,自迎赢于众人广坐之中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又如:关牡(门闩。也叫门牡);关楗(关闭门户用的横木或木闩);关龠(门上横木。用来闩门)
关口,隘门
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。--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
尝以十倍之地,百万之师,叩关而攻秦。--汉·贾谊《过秦论》
又如:关石(关口征赋所用的量器名);关令(守关口的官吏。即关尹);关梁(关口和桥梁)
事物的枢纽或重要的转折点;
中有都柱,傍行八道,施关发机。--《后汉书·张衡传》
又如:关目(剧本或故事的情节。引申为演出);关捩(机关);关煞(旧时星象家称所谓命里注定的灾难);关捩子(机关;机轴)
人体的重要孔窍或肢体
肾者,胃之关也。--《素问·水热穴论》
又如:三关(即耳、眼、口);四关(即耳、眼、口、鼻);关元(人体经穴名之一。在脐下三寸处);关窍(人体的孔穴;诀窍,窍门)
征收关税的机构、组织或程序;
昔者文王之治岐也,耕者九一,仕者世禄,关市讥而不征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又如:验关;结关;关栈(税关所设置用来供未经通关的货物积存的仓库。也叫保税仓库)
古代公文的一种。用于互相质询
其上闻及移关诸部,犹未敢然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关牒(公文);关报(用文书通知;禀报);关白(禀报;通告);关文札牒(古时官府颁行的文书或通行证件)
关<动>
合拢,闭门;
关,闭也。--《方言十二》
关,界上之门也。--《周礼·司关》注
园日涉以成趣,门虽设而常关。--晋·陶渊明《归去来兮辞》
春色满园关不住。--叶绍翁《游园不值》
又如:关门吃饭(比喻一心一意过日子);关门落闩(比喻到了顶峰,极限)
引申为幽禁、禁闭。如:关在牢里;关押
通“贯”。贯通,贯穿
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转輠者。--《礼记·杂记下》
其次关木索、被箠楚受辱。--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
大臣括发关械、裸躬受笞。--《汉书·王嘉传》
《春秋》五经,义相关穿。--汉·王充《论衡·程材》
又如:关穿(关联贯穿);关通(贯通,沟通);关合(贯通;吻合)
牵连,涉及
故天子一跬步,皆关民命,不可忽也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你说的何尝不是。但事关人命,……岂可因私枉法。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关天(关系于天命);关着(牵涉;别着,带着);关接(接触);关风(涉及风趣,有味)
闭掉,切断电源使中断。如:关收音机
暂停营业或终止营业日。如:镇上已关了好几家店铺
支领,领取;
三军尽关了粮赏。--《水浒》第五十五回
又如:关领(支取,领取);关请(领取);关支(领取;支出,发放);关发(颁发;发放);关饷(发薪金);关给(发放,供给)
关心。如:关应(关顾照应);关意(放在心上);关思(留心思考);关念(关心挂念)
通“弯”。引弓()
越人关弓而射之。--《孟子·告子下》
豹则关矣。--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一年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