识<动>
(形声。从言。戠声。善于言谈,表示有知识,故从言。本义:知道;懂得)
同本义;;
識,知也。--《说文》
君子是识。--《诗·大雅·瞻卬》。笺:“知也。”
壹宥曰不识。--《周礼·司刺》
草荣识节和,木衰知风厉。--陶潜《桃花源诗》
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,识众寡之用者胜。--《孙子·谋攻》
不识有诸?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苟有险,余必下推车,子岂识之?--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
使汝不识诗书,或未必艰贞若是。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又如:识味(知味);识空便(知趣;识相);识道(知圣道);识义(知义理)
认识;
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。--《孟子·告子上》
仲永生五年,未尝识书具。--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--贺知章《回乡偶书》
莫愁前路无知己,天下谁人不识君!--唐·高适《别董大》
又如:识路(认识道路);相识(彼此认识);识丁(认识字);识认(认识)
赏识;
林识拔同郡王经于民户之中,卒为民士。--陈寿《三国志》
又如:识鉴(赏识鉴别);识举(赏识并举用);识遇(赏识知遇)
感觉;识别;辨别
新妇识马声,蹑履相逢迎。--《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何用识夫婿?白马从骊驹。--《乐府诗集·陌上桑》
独其为文犹可识曰“花山”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
又如:识宝太师(受贿的贪官);识主(识货的买主);识真(识别真相);识理(辨认和理解)
识<名>
见识;知识
贾生志大而量小,才有余而识不足也。--苏轼《贾谊论》
非学无以致疑,非问无以广识。--清·刘开《问说》
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。--明·高启《书博鸡者事》
又如:常识;才识(才能和见识);胆识;才益多者其识远;识略(见识与谋略);识面(世面);识野(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);识断(具有见识,并能判断);识远(见识远大)
佛教用语。思维、认识、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。如:识神(心识,心灵)
相知的朋友
异乡无旧识,车马到门稀。--唐·刘禹锡《元日感怀》
思想或意识
阮公虽沦迹,识密鉴亦洞。--颜延年《五君咏》
又如:识想(思想;意念)
姓
识<副>
通“适”。刚才
识见不谷而趋。(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。)--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
仙<名>
(会意。本作“僊”。右边的意思是人爬到高处取鸟巢,加上“人”旁,表示人升高成仙。隶书作“仙”,表示仙人多住在高处。本义:仙人)
同本义;
僊,长生迁去也。--《说文》
求僊人羡门之属。--《汉书·郊祀志》
仙圣为之臣。--《列子·黄帝》。注:“仙寿考之迹。”
神仙,古代神话和宗教中指修炼得道长生不死的人,或指能达到至高神界的人物
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。--刘禹锡《陋室铭》
仙之人兮。--唐·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
如听仙乐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仙及鸡犬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又如:仙机玄奥(深奥不可知晓);仙人劝驾(指有威望的人从中调解);仙醪(仙酒);仙闼(神仙的住处);仙机(奥秘);仙车(驾临);仙缘(可成仙的缘分)
超越凡品的人或事。如:自称臣是酒中仙;诗仙;歌仙;仙郎;仙卫;仙手
用于称道教的人和事物。如:仙箓(道仙的名册);仙翁(对老年道士的尊称);仙长(对道士的尊称);仙师(对道士、和尚的尊称)
仙女
民间传说故事中住在仙境(有时下凡)但又常善意地干预人间事务的年轻貌美的仙女。如:仙姿
中国古代用为艳妇、美女、妓女、女道士等的代称。如:怀仙;梦仙诗;仙妓
旧时对美分(百分之一美元)音译名生脱的简称,现在香港、台湾仍用;香港货币的分亦称“仙”
用于死或死者的婉词。如:仙去(去世);仙輀(灵车);仙久(去世已久);仙游(游于仙界,成仙);仙逝;仙几(死者灵前之几。几,老人凭靠之物)
仙<动〉
成仙
举家皆仙。--晋·葛洪《抱朴子·金丹》
仙<形〉
轻松,自在;x;
行迟更觉仙。--杜甫《览镜呈柏中丞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