欠〈动〉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人张着口打呵欠。小篆字形下面是人(儿),上面象人呼出的气。本义:打呵欠)
同本义
欠,张口气悟也。--《说文》
肾为欠。--《素问·宣明五藏论》
君子欠伸。--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。注:“志倦则欠。体倦则伸。”
惊觉欠伸。--《虞初新志·秋声诗自序》
又如:呵欠(哈欠)
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稍微向上移动;
犹恐是梦,忙又将身子欠起来。--《红楼梦》
又如:欠体(欠身)
亏欠;欠债
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。--《水浒传》
又如:拖欠(欠款不还);欠折(短少;亏损);欠负(谓亏欠租税等);欠票(即欠据)
缺少;;
欠为人师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
甚妙,但似欠四字耳。--陆游《老学庵笔记》
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。--《三国演义》
又如:欠缺悬隔(粮食不足而距运粮地又很远);缺欠(缺乏);欠通(对事理不够通达。亦指文字不够通顺)
不如
行路少年知不知,襄阳全欠旧来时。--施肩吾《大堤新咏》
想念
爹爹,大娘欠你,送辣面与你吃。--《警世通言》
又如:欠挂(牵挂)
损人的。如:嘴欠(指喜欢说别人闲话);手欠(指趋向于打破或翻弄别人东西)
欠〈形〉
痴呆-
君瑞真个欠,我道你,佯小心,妆大胆。--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
郎〈名〉
(形声。从邑,良声。从“邑”,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。本义:古邑名。在今山东金乡县境)
古地名。春秋鲁邑
郎,鲁邑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鲁有二郎。
在今山东省鱼台县东北,是费伯的食邑
费伯帅师城郎。--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在今山东省曲阜县附近
夏,城郎。--《左传·隐公九年》
郎,古廊字。原指宫殿廷廊,置侍卫人员所在。官名
郎官,谓三中郎将下之属官也。--《后汉书·桓帝纪》注
战国始置。帝王侍从官侍郎、中郎、郎中等的通称。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、随时建议,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。郎官一直沿用到清朝。如:郎官(郎中及员外郎的泛称);郎中(郎官。汉代称中郎、侍郎、郎中为郎官,掌星宿之职);郎将(官名);郎署(宿卫官的官署)
旧时妇女对丈夫或情人的昵称;
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青梅。--李白《长干行》
又如:郎伯(妇人称丈夫为郎、伯,并称郎伯)
女婿,女儿的丈夫--。如:我哥哥有两个郎;郎婿(女婿)
称别人的儿子。如:令郎;大郎、二郎、三郎;郎子(对他人之子的爱称)
汉魏以后少年的美称
瑜时年二十四,吴中皆呼为周郎。--《三国志》
旧时对从事某种职业者的称呼。如:货郎;牛郎;卖油郎;郎不郎,秀不秀(形容不伦不类)
旧时对一般男子的尊称
王家诸郎亦皆可嘉,闻来觅婿。--《世说新语·雅量》
又如:伴郎;郎不郎,秀不秀(指不成材);郎子(对英俊少年的爱称);郎秀(明初乡里间称呼男子因出身而异,大家豪族称秀;平凡家庭称郎)
仆人称主人为郎
为两郎僮。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又
孰若为一郎僮。
正副郎好事者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郎主(门生家奴称其主;对外族首领的称呼)
通“廊”。室外有顶的过道;
今陛下累郎台,恐其不高也。--《汉书·东方朔传》
盖闻虞舜之时,游于岩郎之上。--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
通“廊”。朝廷
茤荛之言,可择郎庙。--三国·魏·钟繇《宣示帖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