岂<形>
同“恺”。安乐;
王在在镐,岂乐饮酒。--《诗·小雅·鱼藻》
既见君子,孔燕岂弟。--《诗·小雅·蓼萧》
岂<副>
(形声。从壴省,微省声。壴,陈列乐器。本义:回师时献功之乐)
“岂”假借作虚词,用在句中或句首,表示反问。
相当于“难道”,“怎么”
岂非计久长。--《战国策·赵策》
岂若吾乡邻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岂其愤世疾邪者耶。--明·刘基《卖柑者言》
岂独一琴哉。--明·刘基《郁离子·千里马篇》
又如:岂奈(何奈,无奈);岂不尔思(怎能不思念你);岂有他哉(表示没有其他原因)
相当于何况;。如:岂况(何况)
其
表示祈使。如:岂不可(怎么不可以)
表示估计、推测。相当于也许、莫非;
将军岂有意乎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又
荆卿岂无意哉。
将军岂愿见之乎。--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又
将军岂有意乎。
又如:岂有(也许有)
梵〈形〉
(形声。从林,凡声。本义:梵梵:草木茂盛的样子)
同本义
梵,即芃之俗体。--清·钮树玉《说文新附考》
梵语ā音译词“梵摩”、“婆罗贺摩”、“梵览摩”之省,意为“清净”、“寂静”
净修梵行。--《妙法莲花经》
又如:梵心(清净之心);梵志(以清静为志);梵门(清净的法门);梵事(清净的佛事)
佛经原用梵文写成,故凡与佛教有关的事物,皆称梵。如:梵言(佛经);梵境(佛的境界);梵楼(佛教的楼阁);梵磬(佛寺之磬);梵学(佛学)
梵文为古印度书面语,故对印度等地的事物,常冠以梵字,以示与中华有别。如:梵本(梵文书写的佛经原本);梵表(梵方。指印度);梵志(印度古代四个种姓之一,指婆罗门);梵俗(印度风俗)
梵〈动〉
诵经。如:梵响(梵声,念佛诵经之声);梵诵(佛教诵经);梵呗(梵音,作法事时的歌咏赞颂之声)
梵〈名〉
诵经声
午梵隔云知有寺,夕阳归去不逢僧。--宋·王安石《游钟山四首》
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