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<名>
(形声。从辵,首声。本义:供行走的道路)
同本义;;
道,所行道也。--《说文》
一达谓之道。--《尔雅》
道坦坦。--《易·履》
百夫有洫,洫上有途,千夫有浍,浍上有道,万夫有川,川上有路。--《周礼·地官·遂人》。注:“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,路容三轨。”
大道甚夷,而民好径。--《老子》五十三章
道听而途说。--《论语·阳货》
从此道至吾军,不过二十里耳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道渴而死。--《山海经·海外北经》
今天大雨,道不通,度已失期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又如:大道,问道于盲;要道;人行道;车道;康庄大道;道友(出门在外对素不相识的同路人的客气称呼);道店(设在道路旁的旅店)
道德,道义、正义
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--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
伐无道,诛暴秦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又如:道光(道德的光辉);道术(道德学术;又指医道、医术)
道教的教义'
豪家少年岂知道,来绕百匝脚不停。--韩愈《华山女》
道教;道士;
阿兄形似道,而神锋太俊。--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
二郗奉道,二何奉佛;皆以财贿。--《世说新语·排调》
又如:道情(道士所唱的歌,以警世劝善为内容);道疏(道家拜天地祈福的文表),道粮(道士的口粮);道行(僧道修炼的功夫)
线条或细长的痕迹。如:画一条斜道儿
路程;行程
日夜不处,倍道兼程。--《孙子·军争》
又如:远道,近道;道里睽隔(两地离得很远)
方式,方法;技能;
为开其资财之道也。--晁错《论贵粟疏》
深谋远虑,行军用兵之道,非及向时之士也。--贾谊《过秦论》
策之不以其道。--唐·韩愈《杂说》
又如:生财之道;养生之道;道艺(道业。谋生手段;职业;工作)
水流通行的途径;。如:河道;水道
地域的区划名。汉制,县有蛮夷的称“道”。后泛指一般行政区域。明清时指在省府之间设置的监察区。如“凤庐道”
学术或宗教教义;;
悦周公、仲尼之道。--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然墨之道,兼爱为本,吾终当有以活汝。--明·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
又如:传道;道书(宣传宗教教义的著述文章)
指宇宙的本体及其规律
脩道而贰,则天不能祸。--《荀子·天论》
闻道百,以为莫己若者,我之谓也。--《庄子·秋水》
师者,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。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臣之所好者,道也;进乎技矣。--《庄子·养生主》
方向;志向;;
不得通其道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--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
又如:志同道合
道<动>
说,讲;;
万户侯岂足道哉!--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
不足为外人道也。--晋·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又如:常言道;能说会道;一语道破;道定(说定,说准);道话(谈话,说话);道达(说清楚,讲明白;表达,传达);道知(告知,说明);道丧(报丧)
表示x。如:道慰(表示慰问之意);道罪(认错;赔不是)
取道,经过;
从郦山下,道芷阳间行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道海安、如皋,凡三百里。--宋·文天祥《指南录·后序》
又如:道经(路过)
引导,疏导
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。--《易·系辞上》
道之以政,齐之以刑,民免而无耻。--《论语·为政》
道民之门,在上之所先。--《管子·牧民》
乃学辟谷,道引轻身。--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
料;想,以为
刘太公惊呆了,只道这早晚正说因缘,劝那大王,却听的里面叫救人。--《水浒传》
道<量>
用于长条形的东西。如:一道河(沟、山泉);一道虹;万道金光
用于门、关口等的阻拦的物。如:一道门(关);一道水闸;一道墙(防线、铁丝网、篱笆、屏风);头道幕不要落,落二道幕
用于某些分次、分项或分程序的事物。如:一道命令;来了一道公文;两道算术题;考了五道题
次。用于某些分程序的动作。如:洗了三、四道都没洗干净
道<介>
从,由
诸使者道长安来。--《汉书·淮南传》
之<动>
(会意。象艸过屮。枝茎益大。本义:出,生出,滋长)
同本义
之,出也。象艸过屮,枝茎益大有所之,一者,地也。--《说文》
如语焉而未之然。--《礼记》。俞樾平议:“此之字乃其本义。未之者,未出也。”
往,朝某方向走,到…去;
之,适也。--《广雅》
自伯之东。--《诗·卫风·伯兮》
之沛公军。--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之虚所卖之。(“虚”同“墟”)--唐·柳宗元《童区寄传》
佯狂不知所之者。--明·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吾欲之南海,何如?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之如(前往);之往(去;到);之官(上任;前往任所);之国(前往封地);之适(前往)
之<代>
指示人或事物,相当于“这个”“那个”;
宣王说之。(之:指南郭处士来吹竽。)--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
虎因喜,计之曰。(之:这,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。)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当分明记之。(之:指共读情景。)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为之,则难者亦易矣。(之:代词,指天下事。)--清·彭端淑《为学一首示子侄》
又如:较之中学时代;因之,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
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,相当于他、她、它、他们;;;;
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,遇之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又
蹇叔哭之。
巫医乐师百工之人。(“之”是指示代词,指代“巫医乐师百工”。)--唐·韩愈《师说》
又如:取而代之;战而胜之;为之感叹;使之顺利发展;与之见面
指示代词,相当于“其”、“他的”、“其他的”;;
纣王令推上法场,斩之老母。--《武王伐纣平话》
之<助>
的
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
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开火者,军中发枪之号也。
又如:钟鼓之声;一家之长;原因之一;夫子之文章
用于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句子的独立性
吾见师之出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二年》
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
口之于味,有同耆也。--《孟子》
之<形>
具有字母的形状的,“之”字形。如:之江(江流曲折如“之”字者);之字路(曲折如“之”字形的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