涎<名>
(形声。从水,延声。本义:唾沫,口水)
同本义
涎,小儿唾也。--《三苍》
喷浪飞唌(涎)。--郭璞《江赋》
群犬垂涎。--柳宗元《三戒》
又如:口角流涎;垂涎三尺
粘液
咳则腰背相引而痛,甚则咳涎。--《素问》
涎<动>
流口水
见元妃痰塞口涎,不能言语。--《红楼梦》
贪羡,贪图
主人涎我色,奸我,不从,则鞭挞之。--清·袁枚《新齐谐》
又如:涎利(贪图利益)
吐;流。如:涎津溢(唾沫液);涎缕(吐丝)
厚着脸皮;嬉皮笑脸。如:涎邓邓(含攫取挑逗的样子);涎皮(嘻皮赖脸,厚脸皮);涎脸(厚脸皮;嬉皮笑脸)
拖;伸。如:涎着半条舌头的黄狗
涎<形>
眼神呆滞
虔婆又吃了两杯酒,醉了,涎着醉眼说道:“他府里那些娘娘,不知怎样像画儿上画的美人!--《儒林外史》
又如:涎不痴的(傻乎乎)
嬉笑貌
呸!好不识羞的涎脸!--《西厢记》
贪馋地盯视。如:涎眼睛(贪婪的眼光);涎眉邓眼(用贪谗的眼光瞧人)
银<名>
(形声。从金,艮声。本义:一种白色金属,通称银子)
同本义。一种白色的金属元素,能发出响亮声音,有延展性和良好的韧性,可达到高度抛光状态,在化合物中主要以一价形式存在,是所有物质中具有最高导热性和导电性的物质,在自然界中以自生式共生状态(如在脆银矿、辉银矿、淡红银矿、深红银矿和角银矿中)存在--元素符号
钿头银篦。--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(并序)》
金银华美之服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银制的器物。如:银盘(银质的盘子);银樽(银制的酒杯);银篦(银质的栉发用具);银龟(上面镌有龟形钮的银印);银镝(银制的箭头)
银质的货币。也用以泛指金钱。如:银库(存放银钱的地方)
银<形>
色白如银-。如:银花火树(形容灿烂多彩的灯火或焰火);银霜炭(一种表面洁白的优质无烟炭);银霰(白色小冰粒,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);银蟾(指月亮);银硝(一种粉状化妆品,兼有医疗作用);银海(道家指眼睛);银沫(形容洁白的雪花);银红(最早的鲜红颜料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