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<名>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,象侧面站立的人形。“人”是汉字部首之一。本义: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)
同本义;;;
人,天地之性最贵者也。此籀文象臂胫之形。--《说文》
故人者,天地之德,阴阳之交,鬼神之会,五行之秀气也。故人者,天地之心也,五行之端也,食味,别声,被色,而生者也。--《礼记·礼运》
有七尺之骸、手足之异,戴发含齿,倚而食者,谓之人。--《列子·黄帝》
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。--清·洪亮吉《治平篇》
又如:人王(人中之王);人满(人多);人寰(人世);人欲(人的嗜欲);人人言(人的评论);人色(人的正常面色);人头号令(用人头示众以示儆戒);人淘里(人群里)
某人;某种人;某些人
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。--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
智伯说,又令人请地于魏。--《韩诽子·十过》
又如:人兵(兵马);猎人;主持人;盲人;工人;介绍人;行人;证人;法人;报人;强人;恩人
人材;杰出人物。如:人材(有才学、品貌好的人);人英(俊杰,英杰);人龙(比喻人中俊杰)
指人手,干事的人。如:人役(仆役;奴婢;差役,差人);人奴(家奴;奴仆);人匠(工匠;匠人)
别人,他人
与人罕言语。--明·魏禧《大铁椎传》
又如:人去不中留(本人坚决要离去,他人要留是留不住的);人皆下之(人家都瞧不起他);人物(别人的东西);人我(他人与我);人言(别人的评议)
民,百姓
吴广素爱人。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为天下人谋永福也。--清·林觉民《与妻书》
又如:人帐(常人);人佚(民佚);人黎(平民,百姓);人听(即民听,指老百姓的视听);人上(众人之上);人宗(众人的楷模);人等(众人,许多人)
智人。如:北京人;蓝田人;弗洛里斯巴德人
指成年人;-
以一人生三计之。--清·洪亮吉《治平篇》
又如:人种(能传种接代的男人)
人事,泛指人生所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现象。如:人遐世远(人情世事久远);人非物换(人和东西都不同于过去的了);人心浇薄(人情淡漠);人功(人事,指人情事故);人故(人事,人之所为);人术(谓处置人事的谋略);人瑞(人事方面的吉祥征兆);人籍(载有人事内容的典籍);人验(指可资验证的人事)
尘世;人世。如:人家(人间);人我相(佛教指没有真正解脱时的状况);人曹官(人间的官员);人道(佛教六道之一。犹人界);人代(人世);人宇(人间);人封(人间;尘世);人境(尘世)
人的身体。如:我今天人不舒服;他人在心不在
指人情事理。如:人功道理(人情事理);人意儿(人情)
男女性交x。如:人道惧绝(丧失了性交能力);人道(指男女交合);人事(男女间情欲之事)
伴侣
上与神明为友,下与造化为人。--《淮南子》
果仁。后作“仁”
核者,人也。古曰核,今曰人。--《尔雅·释木》郝懿行义疏
通“仁”。仁爱
谓之好人。--《管子·侈靡》
术礼义而情爱人。--《荀子·修身》
故君子责人则以人,责己则以义。--《吕氏春秋·举难》
人<代>
每人一定人群中的每一个
人皆贺之。--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
又如:人人(每个人;所有的人);人不可貌相
人<形>
人为,人造成的。如:人厄(人为的困苦、灾难);人火(因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);人均(人为的乐声);人患,人妖(人为的灾祸)
益<动>
(会意。小篆字形。象器皿中有水漫出。从皿,从水。“水”已隶变。本义:“溢”的本字。水漫出)
同本义
益,饶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从水,浮于四,会意。字亦作溢。
引申为水涨
澭水暴益。--《吕氏春秋》
在某些方面增加(如体积、数量、程度等)
损益,盛衰之始也。--《易·杂卦传》
人或益之,人或损之,胡可得而法?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
有所广益。--诸葛亮《出师表》
斟酌损益。
大有所益。--《资治通鉴·汉纪》
又如:增益;延年益寿;益甲(增兵);益兵(增加兵力);益封(增加封邑);益军(益兵);益损(增减;兴革);益算(增加岁数);益赋(增加赋税)
助;补助
与我齐者,吾不与处,无益我者也。--《吕氏春秋·贵当》
扩大,加大x
民众城小,则益城。--《谷梁传》
益<形>
有益,有利。如:益鸟
富裕
其家必日益。--《吕氏春秋·贵当》
骄傲自满-
有貌愿而益,有长若不肖。--《庄子》
益<副>
更加
君之疾在肌肤,不治将益深。--《韩非子·喻老》
如水益深,如火益热。--《孟子》
益狎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香远益清。--宋·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敌行益还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又如:精益求精;益用伤悼(更加悲伤);益复(更加;越发);益发(更加,越发)
渐渐;
益习其怕,又近出前后(习,熟悉,习惯)。--唐·柳宗元《三戒》
益<名>
任何一种好处或利益;;--跟“害”相对
谦得益。--宋·欧阳修《新五代史·伶官传·序》
无益吾事。--清·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战事类》
有益于身。--清·刘开《问说》
取善之益。
又如:受益不浅
州名。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约当今四川省折多山,云南省怒山、哀牢山以东,甘肃省武都、两当,陕西省秦岭以南,湖北省郧县、保康西北,贵州省除东边以外地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