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<名>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,上面是“宀”,表示与室家有关,下面是“豕”,即猪。古代生产力低下,人们多在屋子里养猪,所以房子里有猪就成了人家的标志。本义:屋内,住所)
同本义;;
家,居也。从宀,豭省声。--《说文》
家人内也。--《易·杂卦传》
上地家七人。--《周礼·小司徒》。注:“有夫有妇,然后为家。”
夙夜浚明有家。--《书·皋谟》
开国承家。--《易·师》
室为夫妇所居,家谓一门之内。--《诗·周南·桃夭》注
便要还家,设酒杀鸡作食。--陶潜《桃花源记》
引申表示住宅、房屋;
平原君家楼临民家。--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
又如:家堂(正屋中间的堂屋);家所(家居处所);家堂菩萨(家中供奉的佛祖神灵);家第(家宅;私邸);家间(家里;家中)。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。如:连长开会去了不在家;所长在家主持工作
家庭,人家
数口之家,可以无饥矣。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。--《墨子·尚同下》
家半三军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视吾家所寡有者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四》
长铗归来乎,无以为家!
家绘像祀之。--《明史》
又如:养家;持家;安家;家第(对对方家庭的敬称);家数(家族;武艺招数、招式);家庙(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堂);家缘(家业,家产);家私(家产);家赀(家私财产);家计(家业,家产)
指夫或妻
女有家,男有室,无相渎也。--《左传·桓公十八年》
固乱流其鲜终兮,浞又贪夫厥家。--《楚辞·离骚》
又如:家婆(家主婆;当家婆);家公(丈夫);家花(喻自己的妻子);家婆(妻子;主妇)
家家;每家。如:家户(每家每户,家家户户);家至户到(到每家每户;遍及每家每户)
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,即卿大夫或卿大夫的采地食邑
丘也闻有国有家者。--《论语·季氏》
王曰:何以利吾国?大夫曰:何以利吾家?--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
又如:家甲(古时卿大夫的私人武装);家主(春秋时对卿大夫的称谓);家老(上古大夫家臣中的长者);家臣(春秋时各国卿大夫的臣属);家邦(本指家和国,亦泛指国家);家国(家与国,亦指国家)
娘家'
卿但暂还家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谢家来贵门。
今日还家去。
且暂还家去。
学术或艺术流派
焚百家之言,以愚黔首。--贾谊《过秦论》
又如:家数(流派风格;家法传统。多用于诗、文、技艺等);家言邪学(自成一家的偏见。儒家指儒家以外的学说)
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分的人
农家少闲月。--白居易《观刈麦》
又如:农家;厂家;渔家;行家;东家;庄家
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工作、担任某种职务的人x;
地学之家。--英赫胥黎著、严复译《天演论》
又如:政治家;艺术家;专家;科学家;社会活动家;作家
民族。如:苗家;侗家;傣家
指某一集团或某一方面。如:三家条约
家财,财产
皆没其家而迁之蜀。--《史记·吕不韦列传》
又如:分家;发家;家破人亡;抄家
朝廷
争先入公家。--《吕氏春秋·贵卒》。注:“公之朝也。”
又如:汉家(即汉朝);随家(即隋朝);家历(皇朝的历数)
都城
其国家,宫室、车旗、衣服、礼仪,皆以九为节。--《周礼》。郑玄注:“国家,国之所居,谓城方也。”
紫泉宫殿锁烟霞,欲取芜城作帝家。--唐·李商隐《隋宫》
帝王或太子
三家,三皇也。--《后汉书·马融传》注
又如:家吏(皇后或太子的官属)
某人。如:家伙;家头(一个人叫一家头)
古代医书上指患某种病的人
喘家,作桂枝汤,加厚朴、杏子佳。--《伤寒论》
“傢”的古字。如:家生;家伙点(锣鼓家什的节奏);家器(家庭日常用具)
家<形>
人工饲养或驯养在家中的。与“野”相对。如:家羽(家养的鸟);家兔;家禽;家兽(人类为了经济或其它目的而驯养的兽类,如猪、牛、羊、马、骆驼、家兔、猫、狗等)
私家的,个人的,与“公”相对
今大道既隐,天下为家。--《礼记·礼运》
家祭勿忘告乃翁。--陆游《示儿》
我的--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。如:家父家母(对人称自己父母的谦词);家岳(对人称自己的丈人);家尊(称自己的父亲,家父);家堂(对母亲的称呼)
内部的;家中的。与“外”相对。如:家生哨(亦作“家中哨”、“家生肖”。詈词。犹言家盗内贼);家贼(家庭内部的败类。亦指汉奸)
家<量>
用来计算家庭或企业的多少。如:三家商店;两家人家
家<动>
娶妻;成家
及少康之未家兮,留有虞之二姚。--《楚辞·离骚》
又如:家道(成家之道)
安家;定居
家,居其地曰家。--《正志通》
既去职,遂家于汝州。--唐·韩愈《崔评事墓志铭》
养家,持家。如:家克计(持家之道);家法(治家的礼法)
通“稼”。稼穑。种谷曰稼,收获曰穑
弊也者家也。--《管子·侈靡》
陶家事亲。--《大戴礼·五帝德篇》
章<量>
(会意。从音十。音指音乐,“十”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,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。本义:音乐的一曲)
同本义。今称“乐章”
章,乐竟为一章。--《说文》
读乐章。--《礼记·曲礼》。疏:“谓乐书之篇章。”
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--苏轼《前赤壁赋》
王乃为歌诗四章,令乐人歌之。--《史记·吕太后本纪》
又如:章夏(古代乐章名。“九夏”之一)
棵;根
山居千章之材。--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
章<名>
在绘画或刺绣上,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“章”;
青与赤谓之文,赤与白谓之章。--《周礼·考工记》注
永州之野产异蛇,黑质而白章。--唐·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
又如:章采(花纹和色彩);章服(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);章绂(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);章黼(鲜明的黑白花纹);章绣(华丽的刺绣品)
红白相间的丝织品
终日不成章,泣涕零如雨。--《古诗十九首》
文章。诗歌的段落。亦指文章的段或篇;;
积句而成章,积章而成篇。--《文心雕龙》
言出为论,下笔成章。--《三国志·陈思王植传》
《缁衣》章。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又如:章什(指诗歌的篇章);章指(于每篇文章之末,总括其大义,或用韵语写成,称为章指);章句(文章的段落称章;词意完整,可以成言的称句);章回小说(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);章句小儒(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)
法规;规章;
王风哀以思,周道荡无章。--南朝宋·谢瞻《张子房》
又如:章条(章程;规则);章度(程式);章宪(国家的规章法令)
法律条目
与父老约法三章耳。--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
又如:约法三章;简章;党章
印章
又用篆章一。--明·魏学《核舟记》
家藏伪章。--清·方苞《狱中杂记》
又如:公章;图章;私章;章印(指官印);章组(官印以及佩带);章绶(官印和系印的丝带)
标记;徽章;
分为五选,异其旗章,勿使冒乱。--汉·刘向《说苑》
又如:章表(标记;象征)
指旌旗
变非声章,弗能移也。--韦昭注:“章,旌旗也。”
又如:章旗(绣有徽号的旗帜)
奏章,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
章以谢恩,奏以按劾,表以陈情,议以执异。--《文心雕龙》
温《缁衣》一章。--清·袁枚《祭妹文》
又如:章奏(汉制,群臣上书有章、奏、表、驕议之别,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);章疏(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);章满公车(形容奏章之多)
大木材
东园主章。--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
姓
章<形>
通“彰”。彰明,明显,显著
平章百姓。--《书·尧典》
赏罚无章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。疏:“章,明也。”
而尧舜之所以章也。--《吕氏春秋·知度》
钟之与磬也,近之则钟音充,远之则磬音章。--《淮南子》
又如:章灼(明白显著。光辉照耀);章章(显明的样子。同“彰彰”);章然(明显的样子)
条理化
其为言也,杂乱而无章。--韩愈《送孟东野序》
章<动>
显示;表明
且夫兄弟之怨,不徵於他,利乃外矣。章怨外利,不义。--《国语·周语中》。韦昭注:“章,明也。”
又如:章著(显露;分明);章理(显明的道理);章视(明示;诏告)
通“彰”。彰明,表彰
章之以论,禁之以刑。--《荀子》
又如:章明(显扬);章闻(传闻;著闻)
上奏章告发
被诏书为将作大匠,为受罚者所章,拜议郎。--汉·蔡邕《太尉乔公碑》
又如:章表(奏表);章书(奏章);章左(指奏章终了空白处);章报(具奏章上报)